趙長宏
在化學教學中,要加強美育與化學的滲透和融合,讓學生體會化學之“美”。如何讓化學課堂“美”起來?
1.利用生活素材,傳播化學服務生活之美
充分利用生活中“美”的元素,滲透化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化學服務生活、服務社會之美。例如,在超市購物時,隨手拍下一些飲料、調料、食品的成分表,讓學生發現“舌尖上的化學”;對比藥品成分說明書,發現化學物質在維持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2.宣傳化學史實,弘揚化學家貢獻之美
適當介紹一些化學史實,讓學生體會化學家為學科發展所作的努力,為社會發展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學生們隨著這些史實心潮起伏:侯德榜的侯氏制堿法,結束了中國的“洋堿時代”,他們感到自豪;凱庫勒的兒子小帕金對父親的研究成果產生質疑,他們鼓掌稱贊;牛胰島素研究團隊在特殊歷史時期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他們為之惋惜……
3.精心設計情境,凸顯化學研究之美
教學中,合理應用與化學有關的廣告、詩詞、音樂、新聞、圖片等,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化學之“美”。例如,學生們在化學版的《青花瓷》歌曲中,收獲了物質間的反應和變化知識;在品讀席慕蓉的小詩中,了解鹽類水解現象的客觀存在;在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理解乙醇的性質和應用……化學課上出了生活味、文學味。
4.發揮學科特色,展現化學科學之美
小到分子、原子和離子等微觀粒子,大到復雜的物質結構、多變的化學反應,化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科學規范地表達,其中也蘊含著一定的美感。例如,學習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繪制實驗儀器的大小和比例……學生從中體會化學規范是科學,規范才能美,感受蘊含其中的科學美、規范美、現象美。
5.開展實踐活動,傳播化學教育之美
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用化學知識為社會服務,例如:利用研究性學習,調查走訪空氣質量情況,對空氣質量的保持和改造提出合理意見;測定常見果汁飲料VC含量,對選擇購買提出合理建議,等等。
面對社會上與化學相關的各種不良現象和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客觀判斷,理性面對,學會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探究學習。
本文系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美育研究會“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學校美育與人生發展的實驗研究》子課題《共美教育理念下的少數民族高中生美育模式的探索和實踐》(課題編號RSMY16001)研究成果
編輯 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