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
我是學校引進的第一位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
2013年我成為清華附中永豐學校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總會好奇地問我:北師大畢業的博士生,怎么就到了海淀山后地區當中學老師?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我的偶像就是老師,我想把教師這個職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做好它。
扎根海淀北部,做研究型教師
清華附中永豐學校作為清華附中一體化學校的一員,其教育理念一脈相承,我努力追尋其蘊含的一種精神——實干精神。
入校后,學校為每一位新教師聘請了清華附中本部的優秀教師作為師傅,我有幸成為張林老師的徒弟。工作的前幾年,張老師言傳身教,物理組一起備課磨課,一起研發教具,一起研究課題。物理組要成為海淀北部教育的領軍團隊,這是我們團隊至今一直堅守的目標。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物理教研組制作的各種教具、課例以及撰寫的教學研究論文獲得了很多獎項。
隨著自己教育教學成果的積累,我也逐漸走上更高的平臺,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這時,孟衛東校長成為指點我成長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做事做人,如何教書育人。孟校長根據我的實際情況,指導我做一名研究型教師,努力鉆研物理教育。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浪潮中,只有學會思考、懂得應變的人才能成為破浪者。這一輪新教改中,物理教育的核心價值更加強調立德樹人,更加強調在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物理科學素養。物理教師要通過課程讓學生發現并掌握物理規律和科學探究思維方法,讓學生感悟物理學獨特的自然哲學理念,努力在知識層面、能力層面、品格層面切實做到立德樹人。
于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實踐著清華人的“實干”精神,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工作5年多,我歷任教學管理中心副主任、學科發展中心副主任、物理教研組長、科技中心負責人,共主持市級課題2項,參與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重點課題子課題2項、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重點規劃課題1項。在日常教學探索和課題研究中,我撰寫的近30篇論文在《物理通報》《中國考試》等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我制作的微視頻、課件、實驗教具也多次在各級評比活動中獲獎:首都特色優質原創課程輔助資源評選活動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第三屆全國微課(程)優質資源展示二等獎2項等。
在擔任學校科技中心負責人期間,為了豐富學生的科技生活,我聯系到了中國創客創始人之一的李大維和他的創客團隊,并從國外著名的“湯姆森·路透基金”募集到5000美元資助,與他們一起聯合籌辦“北京首屆科普創客日(science hack day)”活動;還聯系“中國3D打印創新培育工程委員會”和“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中華英才培育基金”,共同舉辦了首屆“3D創想公益冬令營”活動,等等。
教育需要團隊,
做優秀教育理念的推廣者
我認為,只有教師隊伍成為優秀人才的代名詞,教育的過程才會健康而持續地發展。所以,在完成自己常規教學任務的同時,我還積極參與對學科教師的指導培養工作。
在任學校學科發展中心副主任的兩年間,我組織了十余場次的教育改革專題培訓、教師基本功培訓、學科主題培訓等,組織了多場區級、校級教師基本功大賽,推薦優秀教師走出去參加各類教學評優賽事,為學校骨干教師、青年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在課題研究方面,兩年內組織教師們完成1項國家級課題結題、1項市級課題結題、2項市級課題立項、2項區級重點關注課題立項結題、數十項區級課題立項。
作為海淀區物理學科帶頭人,我還積極參與海淀區的學科教研工作,曾擔任海淀區物理學科見習教研員、海淀北部新區教科研“種子教師”指導教師、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北部研修中心中學教學工作專家指導組成員等,為海淀區北部教師謀求發展。此外,在2016年北師大版初中《物理》教材全國交流研討會上作主題報告;赴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支教,對當地教師開展定點幫扶。
作為學校物理教研組長,我帶領物理教研組榮獲2016年度海淀區“青年文明號”,并先后擔任本校物理教師崔軼斌、劉銘、紀晨晨的指導教師,指導3位老師成功申請區“十二五”規劃重點關注課題1項,公開發表文章若干,并承擔市級公開課1節、區級公開課3節。
我喜歡做一名教師,清華附中永豐學校給予了我施展抱負的平臺,我在這里成長,我在這里貢獻,我在這里實現我的教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