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花
我是學校從外地引進的高級教師。
我參加工作已經二十幾年了,從加入教師隊伍開始,就一直在教科研中成長著,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惰性也慢慢產生。然而,課題研究活動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這把已經生銹的“舊鎖”。
學校的教科研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而怎樣開展有效的校本教科研活動成了我們最大的困惑。正當我們一籌莫展時,學區成立了數學教研組,承擔了由孫京紅老師組織的“數的認識”的課題研究任務,并在學區教科研活動的引領下開展校本教研。在課題組中,我們依據承擔的任務翻閱相關書籍、查閱資料、上網搜集相關信息。這樣的研究過程讓我明確了該研究什么、怎樣研究,在校本教研中又該帶給教師哪些實用的東西。
在這次活動中,我根據“數的認識”這一內容,將1-6年級的知識點進行縱向梳理,了解了這一領域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如數感、位值制等。在梳理教材中我發現,那些花花綠綠的圖案占據了大半本書,編者的意圖是什么呢?帶著疑問我又翻開了人教版、蘇教版教材,發現它們和北師大版教材有相同的花色圖案。通過研討,我明白了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實物模型、直觀模型、符號模型、數學模型來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通過第二次梳理教材,我深深體會到數學模型的建構過程對于學生理解數的意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效的教研讓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也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有了對二年級《數的認識》這節課的研究經驗,我的課堂再次煥發了生機。在教學六年級《數的認識》復習課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利用沒有刻度的數軸這個線性模型讓學生在數軸上標正負整數、小數、分數,讓學生找到“0”這個分界線和“間隔數據”這個標準,從而充分體會位值制的含義。學生不但體會到小小的數軸能夠表示出自己學過的所有的數,理解數學的極限思想,還知道了無限不循環的小數雖然在數軸上,卻又不能準確地標注出來,進而明白數又分為有理數和無理數。在嘗試、爭論、總結、歸納中,學生對數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育科研讓我的教學生命再次重生。我堅信,在這樣濃郁的教育科研氛圍中,在名師益友的幫助和陪伴下,我的教學會永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