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慧 劉藍蔚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離不開專家型教師隊伍。那么,什么樣的教師才算是專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如何培養專家型教師隊伍?
我們認為,那些“能夠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并把這種特長提煉出新概念和程序性知識的教師”為專家型教師。在著眼于適應教育改革又強調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堅持在教育一線的市區級骨干教師和特級教師,都具有專家型教師的特征。
專家型教師在情感、動機、心理(認知或知識結構)、能力和行為方面,都有獨特的表現,他們的核心特征是“理論實踐化、實踐理論化”的雙向思維方式。理論實踐化,是演繹的思維方式,而實踐理論化,是歸納的思維方式。
1.專家型教師的思維特征之一:演繹思維
理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功能是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專家型教師除了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最基本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能用學科教學知識指導學科教學,通過學習信息加工理論了解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觀察和識別兒童的個性化特征等。
一般來說,理論實踐化遵循如下步驟:
首先,學習、理解、內化理論。是用經驗還是用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是經驗型教師走進研究的分水嶺。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有的憑經驗解決,有的則會去找專家請教或者查找相關文獻,前者可能一輩子都是經驗型教師,而后者將開啟教育研究的大門。以問題為起點,找到相關的理論之后,需要學習、理解和內化。具體來說,就是回答三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能以自己的語言用新學的理論回答出這三個問題,基本上就實現了理論內化。只有實現了理論內化,才可以將理論有效地應用于實踐中。
然后,將理論納入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任何理論無論多么有價值,如果沒有納入教育教學活動設計,都是空談。納入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是理論實踐化最關鍵的一步。比如,記憶規律的應用,記憶的周期是5分鐘、30分鐘,那么,在教學設計時,5分鐘是一個節點,30分鐘是一個節點,兩個關鍵點上都要進行復習,因為這兩個時機是最佳的復習時機。
第三,實施設計。在課堂上實施設計并根據實際做相應的調整和改進。改進將挑戰教師的熟練程度,需要視情況而定。在實施中,檢驗新學到的理論是否能解決自己的難題。
最后,評估與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或者下課后,對教學活動進行評估和反思。思考新理論的效果和價值,再去學習,或者與同伴、專家等進行討論,驗證自己的理解和應用。從而,進入到一個上升的螺旋循環中。
專家型教師的技能就是在這個循環中不斷積累和提升的。
2.專家型教師的思維特征之二:歸納思維
理論實踐化是專家型教師成長的條件,而實踐理論化是專家型教師成熟的關鍵。實踐理論化遵循如下步驟:
首先,開展教育實踐。有了理論實踐化的積累,這時候的實踐又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觀察力發生了變化,原來視而不見的課堂生成機會“出現”了,這時需要從實踐開始,進行從實踐到理論的歸納思維訓練。
然后,反思教育實踐。實踐之后,會形成經驗,而經驗的深淺取決于反思的力度、廣度和深度。教育教學反思,從力度上看,要反思到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否合理;從廣度上看,要從目標設定、目標分解、活動設計、實施過程、目標達成等方面進行全流程反思;從深度上看,要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背后所秉承的教學理念和價值觀。
第三,形成案例。將反思后的經驗以案例的形式記錄下來,是實踐理論化提升的重要動作,是經驗型教師走進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案例就是“故事+反思”。
第四,提煉出概念和程序。一個有經驗的教師,開始學文獻指導教育教學,開始寫案例(或反思),就慢慢走向了研究型教師。聚焦一個專題,經過多個案例的積累,就可能提煉出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就是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然后再提煉,概括和抽象出新的概念,解決一類問題。這是一次認識的飛躍。做到了這一點,就成為了本研究所界定的專家型教師。一線的骨干教師和特級教師需要一個擅長理論的專家助產師,從教育實踐中提煉出概念。
最后,形成理論。專家型教師,是從一個點開始的,可以稱之為“點專家”。比如,有的教師對作業特別有研究,就成為作業方面的“點專家”。將點匯成線,連成面,就會超越學科領域,成為教育家。
在實踐理論化的過程中,需要有強大的理論建構能力。因此,理論實踐化和實踐理論化將相互交替進行。演繹思維與歸納思維不斷轉換,推動一個教師從新教師成長為經驗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甚至教育家。
3.如何形成專家型教師思維方式
列出清單,選難點。教師要對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評估,結合所教學科和自我技能評估,列出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困難,從這些困難中找出最重要、最緊急需要解決的,列為發展點。
界定難點,學文獻。界定這個發展點,看屬于哪個領域。如果自己無法界定和判斷,就需要求助于專家,在專家幫助下界定問題的。根據問題搜集文獻,看看前人是如何解決此類問題的,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經過自己的思考加工,結合學情,形成個人策略。
融入設計,多實踐。將個人策略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中,在日常的工作中進行檢驗。這時,也可以采用課堂觀察的方式,設計觀察量表,由備課組同伴進行觀察記錄。
深入反思,寫案例。實踐之后,進行評估和反思,并把反思記錄形成案例,作為解決此類問題的一個“教歷”。
持續積累,勤提煉。聚焦一個專題,持續積累,勤于提煉。經過理論實踐化、實踐理論化的相互促進,最終將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概念與程序性知識。
編輯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