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召溪
內容提要 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煙臺日報》用好品牌欄目“鎮域新視角”,從內容選題、表現形式和敘述視角三個方面不斷推進微創新,積極探索新時代地方黨報“三農”報道的新作為。
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作為地方黨報《煙臺日報》的“三農”報道當從何發力?小城鎮上連城市,下連鄉村,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節點,做好了鎮域新聞的報道,就抓住了“三農”報道的“牛鼻子”。《煙臺日報》以開設兩年的“鎮域新視角”專欄為載體,繼續深耕鎮域新聞,到鎮域一線抓新聞“活魚”,全面呈現鄉村振興的煙臺樣本。
《煙臺日報》“鎮域新視角”專欄于2016年起推出,為縣域版主打板塊。欄目開設之初,便成立了由采訪部副主任和三名骨干記者組成的采訪小組,陸續走進煙臺14個縣市區的80余個鎮街。兩年多來,欄目已推出“三農”領域的報道近百篇,內容涉及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基層治理、脫貧攻堅、民生保障等領域,挖掘了基層鎮村一大批好經驗、好做法。
欄題為“鎮域新視角”,新視角體現在哪兒?編輯部著力在內容選題、表現形式和敘述視角三個方面推進創新,匯聚“三新”成“一新”,讓讀者從充滿濃濃鄉土氣息的報道中感受到新氣象,體味到新作為,引發新思考。
(一)田埂上“微觀”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透視“三農”發展大主題
新聞稿件,七分采三分寫。地方黨報記者,不具備“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的便利,更多的時候是“站在田埂上看天安門”,這也恰恰為地方媒體深挖一線鮮活新聞提供了獨特優勢。
在日常采訪中,力爭做到每一篇報道都深入到鎮街,進村入戶傾聽百姓心聲,在生產一線對話鎮街主要負責人,思路在筆尖清晰,主題在腳下生成。
比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直是近年來“三農”工作的重點,相關內容還寫進了十九大報告。我們的報道,有時從一株茶樹切入,有時從一畝牡丹園說起,有時從一米陽光談起,相繼推出了《一株茶樹帶來產業融合——海陽留格莊鎮圍繞茶葉形成產業鏈》《“土疙瘩”變“金疙瘩”——牟平武寧街道推動傳統農業走融合發展之路 》《“一米陽光”串起三次產業——招遠蠶莊鎮用活新能源助推產業升級》等數篇報道,切入點小,主題深刻,很好地反映了煙臺農業推進“三產”融合發展的典型做法。
(二)以呈現形式的模塊化讓深度報道實現淺閱讀
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信息接受方式的新認識,“鎮域新視角”欄目的稿件大多采用了模塊化的呈現形式,第一部分主要是現場采寫內容,是一篇獨立成文的小通訊;第二部分是“書記聲音”,圍繞該篇稿件的大主題,由鎮街黨委書記談新聞事件背后的觀點、思路和理念,提綱挈領、點石成金,以此提煉好、傳播好來自基層一線的實踐經驗。比如,發展鄉村旅游是近年來各地興起的朝陽產業,也是脫貧攻堅的有效抓手。煙臺市牟平區龍泉鎮依托當地山、泉、湖、河四大資源優勢,集中連片發展鄉村旅游。記者經過深入采訪后,推出《村村有玩頭 牽頭搞旅游——牟平區龍泉鎮集中連片打造鄉村游》的深度報道。如果單純就是這樣一篇報道,似乎還有些“不過癮”,有些說得不透。龍泉鎮這一做法背后的理念支撐是什么?這恰恰是文章精華所在。稿件第二部分“書記聲音”給予點題:“綠水青山就是生產力”;“龍泉鎮最大的資源是生態,最大的優勢也是生態”,近年來,該鎮著力守好生態、用好生態、放大生態,全鎮圍繞打造“溫泉小鎮”品牌,緊扣“生態旅游”主題,一手抓旅游項目建設,一手抓旅游產品開發,取得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如此一來,一篇報道很好地實現了事實性和觀點性的雙重傳播效果,稿件見報后引起煙臺當地旅游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 注重敘述視角選擇,以鄉村百姓容易接受的敘述方式娓娓道來
不同的敘述視角決定了作品不同的構成方式,同時也決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對于“三農”新聞的報道,應區別于時政、財經類報道,在敘述視角的選擇上應更多地從“內焦點敘事”上謀篇布局,也就是說,多讓當事人說變化、談感受,這樣讀起來更親切,更容易接受,進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啥叫‘互聯網+政務’,牟平區寧海街道辦事處董家疃村會計賀文民說不上來。但就在上周,村里7.1萬元財務支出申請一天就辦下來的‘神速’,讓他真真切切體會到了街道創新推行的OA自動化辦公系統的便捷和高效。”
“村民姜文政最近很忙。他每天往返于榛子崖村和位于水道鎮駐地的黃金社區,期盼著早日把新房子裝好,一家人早日搬進新社區。”
“‘山外咋來了這么多人,俺這里遍地的櫻桃花、山泉水、土特產都成了香餑餑。’9日,途徑家門口的一場‘龍泉棗園健步行’活動,讓孔莊村72歲的南敬玲老人第一次操起了桿秤,光自家產鴨蛋、韭菜、蘋果就賣了300多元。老人激動不已,但又有些不解。”
……
以上是筆者從“鎮域新視角”欄目相關稿件中摘錄出的部分內容,報道主題涉及農村三資管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和鄉村游等方面,稿件敘述從農民自身切入,讓嚴肅的主題頓時鮮活起來,觸手可及,讀后令人印象深刻。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中國農村新藍圖的勾勒。
《煙臺日報》“鎮域新視角”欄目推出兩年多來,相關報道在煙臺當地鄉鎮和農村中引發強烈反響,不少鎮村主要負責人坦言,“從報紙上讀到別的鎮村的好做法后,很受啟發,對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有指導意義”。
蘋果是煙臺的特色農業,也是重要的優勢產業。近年來,煙臺蘋果面臨著品種更新換代、營銷模式調整等新命題,各地謀劃思路、積極做好“答卷”。欄目也推出了多篇聚焦煙臺蘋果產業升級轉調的做法。比如,稿件《“蘋果第一鎮”掀起果業革命》,對牟平區觀水鎮以示范園建設帶動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進行深入剖析,以小切口透視煙臺蘋果迎來“二次革命”的大主題。
煙臺是中國食品名城,農產品深加工是當地農業的一大支柱性產業。這一點,在萊陽市龍旺莊街道體現得尤為明顯,一個小街道匯聚了龍大、春雪、欣和、裕發等食品加工企業近30家,食品加工總量和出口創匯額,分別占到萊陽市的70%和75%,這里的轉型升級之路值得關注。欄目推出《食品大鎮聚力奔高端》的報道,對該街道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進行解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只是聚焦產業興旺,報道還在農村基層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推出了不少有分量的報道。比如,在農村基層治理探索上,推出了《用好基層治理的文化維度》《小事不出門 矛盾不上交》《辦公用指尖 服務零距離》等多篇報道,對煙臺當地鎮村以國學教育營造“崇禮尚文”社會氛圍、創新網絡化管理、推動“互聯網+政務”延伸至村居等一批好做法予以大力宣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匯聚起強大正能量。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大步邁向全域生態化》《生態文明示范區釋放綜合效應》《小城鎮的生態+發展路》等多篇報道,對推動農村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當前,圍繞煙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安排部署,“鎮域新視角”欄目正探討新形勢下相關報道的創新,以進一步提升地方黨報“三農”報道的分量,為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 (作者是《煙臺日報》采訪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