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羅亮亮
貴州農村改革走過了40年的不平凡歷程。從安順“頂云經驗”到湄潭“四確五定”,再到六盤水“三變”改革……一個又一個農村改革實踐,為貴州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一項又一項支持政策,為貴州農村破題帶來希望。
頂云公社“定產到組、包產到戶”
關嶺自治縣根據實際,在該縣頂云公社16個生產大隊試行“定產到組、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當年推行的結果,讓糧食得到了大面積增產。
省委決定放寬農業政策
貴州省委出臺《關于放寬農業政策的指示》,以“包干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在全省推廣,當年實行的生產隊占全省90%以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開展農村改革試驗試點
1983年,貴州省建立了10個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1987年7月,湄潭縣列入首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開展土地制度改革試驗。1988年6月,畢節獲批建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進行“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
2017年11月,六盤水市獲批增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承擔“三變”改革試驗任務。
開放農村市場
貴州首先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放開了除城鎮口糧、食用油、棉花以外的農產品銷售價格,取消了實行30多年的農副產品統派購制度,實行國家收購和市場收購并行。當年全省集市貿易成交額達14.68億元,比1984年增長25.4%。
“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
針對承包到戶以后人口變化產生的新問題,湄潭縣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承擔第一輪農村改革試驗任務——“土地制度改革及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課題過程中,探索提出了“在承包期內,增加和減少人口,不再調整土地”的政策,即“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改革
2001年起,余慶縣探索提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改革,隨后逐步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四在農家”,即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
農業產業化經營
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會議,制定下發《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提出了推進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十五”期間的發展目標。
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貴州于2001年在湄潭、銅仁、貴定三縣(市)進行試點,2002年在全省開展了農村稅費制度改革試點。2002年底,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全省政策內農民減負率達44.11%,人均減負19.91元;政策外農民負擔減負達57.92%,人均減負40.01元。
農村“三變”改革
2014年以來,貴州針對農業農村發展中資源、資金、人力資源“三個分散”的瓶頸問題,從六盤水發端,探索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2017年和2018年,農村“三變”改革連續兩年寫入中央1號文件,在全國推廣。
2018年7月,“三變”改革被寫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三入”中央文件。
農村“三權分置”改革
貴州省出臺《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實施意見》提出,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落實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
爭取2020年在全省全面推行“三權分置”辦法,形成符合貴州實際的“三權分置”模式。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改革,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保護和發展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
到2019年底基本完成清產核資工作,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