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明確的是,對于公權力而言,法無授權不得為;對于私權利而言,法無禁止皆權利;公權力不得越界,私權利不得濫用。
《論語·為政》中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也就是指不越出規矩。權不逾矩,也就是說要認清行使權力的內在要求,自覺掌握好行使權力的邊界,不越權行事。
按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權,黃華木也。從木,雚聲。”“權”的本意,原本是指秤砣一類的衡器,“黃花木,因其堅硬、難以變形,被用于秤之桿、錘之柄、拄之杖”。所以《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對權力的使用加以防范的論述。如《道德經》中提出,“慎終若始,則無敗事”,就是表達一種要嚴以用權的思想。
官員的權力,實際是一種公權力,它是基于社會公眾的意志而由國家機關具有和行使的強制力量,其本質是處于社會統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和公權力相對應的是私權利,就是公民所具有的個人權利,主要是個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并由此自然延伸,這些權利也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公權力與私權利是相對應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公權力與私權利的界限,經常會被模糊混淆。
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在社會現實中,公權力具有天然的自我擴張性,會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權力邊界。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千古不變的經驗。”長期以來,由于受各種封建思想的貽害,以及權力觀念認識的模糊,許多官員還存在或由于法治理念的缺失,或由于對公權力與私權利界限的認識誤區,會跨越公權力的邊界。
需要明確的是,對于公權力而言,法無授權不得為;對于私權利而言,法無禁止皆權利;公權力不得越界,私權利不得濫用。也就是說,干部手中的權力,不是無限的,而是有著明確的邊界,這個邊界,來自于法律制度的授權和規定。干部行使權力的空間必須有邊界。只有厘清公權力行使的邊界,并杜絕肆意擴大公權力的施行領域,才能避免公權力肆意擴大化。
習近平明確提出,要“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可謂是切中權力使用之時弊。
干部所行使的權力,是公共權力,是國家公權力機關及其責任人在職務上的權利。其目的是維護公共利益,維護公共秩序。
一方面,干部代表公眾行使公共權力,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也就是社會成員絕大部分人的利益。比如醫療衛生、公共設施、公共安全等領域,就必須依靠公權力的順暢行使才可以做好。所以,從整個社會大系統的運行來說,權力,官員所行使的公共權力,是整個社會健康運行、平穩發展的保障。如果公權力使用不當,小則會侵犯公民的私權利,中則會出現不同權力部門之間的矛盾沖突,大則會導致整個社會的混亂以及一個政權的傾覆。
另一方面,行使好公權力,也是對公民個人私權利的保護。私權利雖然是公權力的源泉與基礎,但是,私權利離開了公權力的強制力之保障也難以實現。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曾說:“人類為了彌補自然狀態的缺陷,捍衛自身的自然權利,于是簽訂契約自愿放棄自己的部分權力,交給人們一致同意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從而出現國家。這就是立法和行政權力的原始權利和這兩者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只有社會處于正常與穩定時期,一切社會關系正常運轉,也就是干部的公權力運行正常、不越界,私權利的享有和行使也才會是最充分的。
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背后的動機,這是讓權力得以健康運行的隱性影響因素。有些干部,行使權力的動機表面上是職責所系,其實可能更復雜,期望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附加值。所以,正本清源,要使權力在社會系統的運行中發揮其正常的功能,就要先清楚用權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