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 趙青
重慶市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動員大會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導向。
筆者認為,認識這一導向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三個詞來理解——
第一個是“共抓”。在經濟學領域,有一個“木桶原理”,它說的是,一只木桶想盛滿水,木桶的每塊木板都要平齊,如果有一塊木板不平齊,便無法盛滿水。如果把長江生態文明比喻成木桶,那么,沿線各地都是組成木桶的木板——這樣唇齒相依的先天聯系,決定了上游抓保護而下游不抓保護,則上游保護沒有意義;下游抓保護而上游不抓保護,則下游保護沒有根基。因此,對長江生態環境,必須共保共治、共同行動。
第二個是“大保護”。上世紀60年代末,快速的經濟增長讓萊茵河德國段遭受污染,成了“歐洲下水道”。后來,經過近十年的修復,萊茵河才重現清澈。這些年來,長江沿線一些地方一心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忽視了流域生態容量的有限性和環境承載力的脆弱性,流域生態“賬戶”透支嚴重。因此,必須把生態放在首位——厚植生態基礎、助力未來發展。這,就是大保護的意義。
第三個是“不搞大開發”。以前,把綠地變成工廠、將樹林變成農田才算發展。這樣的發展,是狹隘的、粗獷的發展,還遠遠沒有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意義。現在,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轉變思維,充分認可、高度重視生態的價值,用“是否利于生態保護”這個首要指標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因地制宜發展技術含量高、就業容量大、環境質量高的綠色產業,實現科學發展、有序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讓綠色為群眾創造更多紅利,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由此可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個都不能少。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既然共飲一江水,就得共護這一江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