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百林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俠小說里的這句經典臺詞,同樣適用于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傳媒行業。對于每一位記者來說,能在第一時間搶到獨家新聞,始終是夢寐以求的事情。不過,對于有些新聞題材來說,經過一定的時間沉淀后,反而更加準確、全面,從而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應。
2017年6月17日,浙江省義烏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聘請8位市民(其中3位是在義烏經商的外商)擔任5條城區道路部分路段的“市民街長”。“市民街長”的主要工作是對各類影響道路環境、交通、廣告等街面秩序的問題進行巡查。除了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市民街長”還可參與監督,以助力義烏“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對于這一做法,有人點贊,認為這體現了義烏這座國際商貿城市的開放包容;但也有人質疑,認為這是相關部門在作秀,甚至在推卸所在部門的監管責任。另外,不少人對這一做法的實際效果產生懷疑,擔心此舉流于形式、走過場。
面對這一情況,《金華日報》記者沒有盲目搶發第一點新聞,而是對“市民街長”的實際效果進行了3個多月的密切關注。其間,記者對相關部門、“市民街長”、沿街商家、普通市民等各方代表進行了深入采訪。通過采訪,記者了解到,由“市民街長”參與管理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周邊區域具有萬商云集、涉外群體管理難度大等特點,聘請“市民街長”,特別是聘請外商為“市民街長”,可以通過外商的示范作用,帶動更多外商配合義烏的城市管理工作。為此,在“市民街長”舉措推出100天之際,《金華日報》刊發記者精心采寫的消息稿《義烏首創“洋街長”百日治街氣象新》。
這篇消息稿內容鮮活生動,題材小中見大,刊發時間巧妙,既較好地展現了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窗口城市的義烏,勇于創新、大膽改革的城市面貌。同時,通過義烏這個窗口,生動展現了我國海納百川、不斷深化改革的良好國際形象。
《義烏首創“洋街長” 百日治街氣象新》刊發后,被人民網、浙江在線等眾多媒體轉載,不少在義烏經商、生活的外商也紛紛轉發這篇報道。之后,中新社、光明網、搜狐網、鳳凰網等眾多媒體先后跟進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731部隊實施了慘絕人寰的細菌戰,浙江金華是我國遭受細菌戰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金華所屬的義烏崇山村共有400多人死于細菌戰,是我國遭受細菌戰最嚴重的村莊之一。1997年8月,義烏崇山村村民聯合我國各地的細菌戰受害者及遺屬代表,組成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訴訟原告團(共108人),到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遞交集體訴狀,由此開始了一場歷時數年、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跨國訴訟。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金華日報》記者就在全國媒體中率先報道義烏崇山村細菌戰受害情況。20多年來,《金華日報》從未間斷對崇山村細菌戰及對日訴訟的關注。按理說,義烏崇山村細菌戰及對日訴訟題材已屬于典型的“舊聞”了。
但是,在2017年下半年,《金華日報》經過精心策劃后,再次精準發力,將義烏崇山村細菌戰及對日訴訟題材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靈感源自2017年9月18日在義烏崇山村舉行的一場主題為“正確的歷史認知”座談會。當天,作為《金華日報》義烏新聞中心的駐地記者,我也應邀參會。
在這次座談會上,我了解到,義烏崇山村參與1997年對日訴訟的30名原告團成員中,如今只有9人在世。這一數字,令我十分震驚。那么,國內其他城市的原告團成員是否也存在類似情況?20年后,當年的108名原告團成員還有多少人在世……一連串的問題,開始在我的腦海中快速閃現。進一步了解后得知,經過20年的人事變動及城市拆遷后,不少原告團成員已失去聯系,就連長期關注對日訴訟的專家學者也不掌握所有原告團成員的相關情況。
我立刻意識到,2017年是中國細菌戰受害者對日訴訟2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作為離義烏崇山村最近的地市級媒體,《金華日報》有責任、有義務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報社領導的支持下,從2017年9月25日起,我開始在《金華日報》重要版面推出紀念對日細菌戰訴訟20周年的系列報道《艱辛訴訟路 風雨二十載》。在之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我以學者視角進行了兩個多月的田野調查,先后赴省內的義烏、衢州、寧波以及省外的湖南常德、黑龍江哈爾濱等地,終于全面摸清所有在世原告團成員的最新情況。這是對日訴訟后,我國首次對108名原告團成員進行的全面尋訪。
此次尋訪得知,目前全國僅31名原告團成員在世,其中21人已超過80歲。截至目前,全國僅《金華日報》記者掌握所有在世原告團成員的最新情況及聯絡方式。
系列報道《艱辛訴訟路 風雨二十載》由《二十年過去了 三十名原告團成員僅九人健在》《我曾三赴日本參與細菌戰訴訟》《為救治崇山首例鼠疫患者而被傳染 家中九人死于鼠疫的中醫醫師王道生 是我的親爺爺》《如果我們離世了 會讓下一代記住那段悲痛的歷史》《堅持對日索賠 堅守正義和平》等10篇通訊稿組成,共計2萬多字。這是2017年國內外所有關于對日細菌戰訴訟20周年的新聞報道中,唯一對108名中國原告團成員進行全面尋訪的新聞作品。這組系列報道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真實、客觀地記錄31名在世原告團成員的最新情況,為我國的侵華日軍細菌戰歷史研究留下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2017年9月,一部反映義烏商人創業故事的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入選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該電視劇講述了義烏商人從“雞毛換糖”起步,一步步走向世界的創業經歷,反映了三代義烏商人堅守信念、守望夢想的創業人生,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義烏的滄桑巨變。劇中被稱為“謝書記”的原型人物,正是30多年前率先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從而為義烏奠定“華夏第一市”地位的原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
其實,近年來不少媒體刊發過與謝高華有關的新聞報道,謝高華在1982年決定率先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故事早已廣為人知。在這樣的情況下,該如何報道謝高華的事跡?
這一次,《金華日報》記者同樣選擇了等待。經過精心的前期準備,2018年1月12日,《金華日報》在頭版推出人物通訊《為官一任興一市 兩袖清風勇擔當》,詳細報道了1982年謝高華拎著“烏紗帽”,在全國率先作出開放小商品市場的重大決策,以及他結合義烏實際情況,先后提出“興商建縣”“四個允許”等多個事關義烏長遠發展的重大決策,為全球最大小商品城立下汗馬功勞的感人事跡。
之所以選擇在今年1月開始推出謝高華相關報道,主要有兩點考慮:一是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推出謝高華的相關報道,更有時代意義;二是在去年12月,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專門對謝高華的事跡作出批示,稱贊謝高華是“敢于擔當、積極作為”的好干部。
當然,在具體的采訪及稿件寫作方面,記者全力避免與之前的報道雷同,并獨家挖掘出不少感人的細節。比如,“文革”期間謝高華受到迫害。其間,他落下嚴重的胃病,不得不切除四分之三的胃。1982年到義烏任縣委書記后,謝高華從未透露自己做過胃切除手術的事。他經常因工作不能按時吃飯,最后都是匆匆吃一點剩菜冷飯就繼續工作。直到有一天,時任金華地委書記厲德馨聽說此事后,忍不住給義烏縣長打了一個電話,義烏縣委班子才知道謝高華做過胃切除手術。
再比如,盡管謝高華為義烏市場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直到今天,他在義烏沒有一處房產,沒有一間商鋪,沒有一份中國小商品城的原始股。就連小孫女到義烏考察市場,他也一再叮囑:“不準打著我的旗號在義烏謀便利!”
在推出開篇之作后,《金華日報》又一口氣推出《聽馮愛倩講述35年前攔街故事》《如果沒有謝書記 就不會有我今天的成績》《為官無私念心中有百姓》《他總是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新時期同樣需要謝高華精神》《義烏黨史專家講述檔案背后的謝高華》《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致敬”謝高華》等多篇深度報道。這組后續報道通過采訪義烏第一代市場經營戶代表、當年與謝高華共事的老干部代表、專門研究黨史檔案的資深專家等不同群體,將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珠子”一一拾取,進而有機組合成一串光彩照人的“珍珠項鏈”,客觀、真實地再現了改革開放初期義烏小商品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
目前,這組連續報道仍在持續。這是迄今為止,關于謝高華的相關新聞報道中,挖掘最深入、報道最客觀的一組。報道刊發后,先后被人民網、東方網、浙江在線等眾多媒體轉載,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目前,在浙江省的黨員干部中,正掀起一股爭做“謝高華式好干部”的學習熱潮。
(作者是《金華日報》義烏新聞中心副主任、主任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