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皎 王祥龍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鄉村振興,已在路途。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參加地方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一重要論述,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四川省資陽市的各區縣鄉鎮,正按照這一遵循,通過“農民夜校”講黨課的形式,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從而推動鄉村組織振興,開啟鄉村振興的大幕。
2018年3月10日,晚上8點,在一個靜謐的小村莊里,忽然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原來是孔雀寺村“農民夜校”2018年第一堂黨課開課了。
孔雀寺村是四川資陽市樂至縣孔雀鄉的一個村,“農民夜校”課堂設置在村委會二樓。在這個寂靜的夜里,課堂上閃爍的點點燈光,照亮了孔雀寺村蓬勃振興的發展前景,也讓這個國家級林業科技示范園里的村莊,顯得生機勃勃。
“樹木移栽的時候最好能夠帶土轉移,埋下去要把土夯實。”走上講臺的教師唐恭海,是該村黨員志愿服務隊隊員。這一晚,20多位村民津津有味地聆聽著他講樹木移栽種植技術課。為了上好這堂黨課,唐恭海足足準備了一個月,而村民們在聽完課后,也紛紛表示收獲頗豐。
“夜校里的每一堂黨課都是場場爆滿,村民的主動性很強,很早就來占位置,我們也倍受鼓舞。”夜校相關負責人自豪地表示。
其實,孔雀寺村的夜校只是資陽市1988所“農民夜校”的縮影。目前,資陽市“農民夜校”已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
2017年9月,孔雀寺村的“川中丘陵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升級為國家級林業科技園區,成為四川省首個國家級林業科技園區。依托國家級林業科技示范園區,村民找到了謀生的門路,100多名村民在示范園內就業。
能做工還要做得好,做得好收入才能穩定。但是,怎樣才能做得好?孔雀寺村黨支部給出的答案是兩個字:學習。
“‘農民夜校’是學習的最好載體,自2016年11月‘農民夜校’正式開班以來,每個月至少要開展兩次教學活動。”唐恭海介紹。
據了解,“農村夜校”主要講授黨課,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學習內容。此外,還有種養殖技術,特別是林木種植、蔬菜種植以及醫療衛生、文明習慣等課程。
在“農民夜校”10余名教師隊伍里,常備的6名教師都來自孔雀寺村黨員志愿服務隊,而這支服務隊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現在一半以上的志愿服務隊員都在“農民夜校”里實現了更大的價值、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為了不辜負大伙的學習熱情,我通過林業部門培訓和自學,掌握了一些林業種植技術,彌補了林木技術課的空缺。現在,除了每個月固定的黨課,田間地頭也是我的課堂。”唐恭海興高采烈地說,“同時,作為一名黨員,我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和職責,努力把每一堂黨課講得接地氣、動人心。”
2018年3月10日晚,在孔雀寺村“農民夜校”2018年第一堂黨課開課之前,47歲的村民蒲錦友吃過晚飯后便早早來到村委會二樓等候。
和以往一樣,蒲錦友選擇在第一排坐下,然后戴好眼鏡,備好紙筆,靜待開課。
蒲錦友家里種植了三畝多蔬菜。2016年以前,他主要種植青菜、蘿卜。“一年下來累得夠嗆,最后落到口袋里的錢卻很少,基本處于放棄的狀態。”回憶起以往種菜的艱辛,蒲錦友感觸良多。
2016年10月的一天,蒲錦友聽說村里新辦的“農民夜校”請來了縣農業局蔬菜種植方面的專家授課。聽到消息后,他沒來得及吃晚飯,便匆匆趕往教室。
“來的時候課已經開始了,沒有位置,我就站在門口,靠著墻聽。”蒲錦友回憶初次上課的情景。
在這堂課上,專家介紹了一種常見蔬菜——菱角菜,專家不僅手把手地教村民選種、施肥等技術,還從產量收益、市場行情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種植菱角菜的可行性。
當時,適逢蔬菜換種季節,蒲錦友聽完那堂課,就立馬按照夜校學習的知識,嘗試著種下3畝多菱角菜。等到收獲季節來臨,蒲錦友居然賺了6000多元,是原來收入的一倍多。
“從那時候起,‘農民夜校’的課程我都全程參與學習。”蒲錦友激動地說,至今為止,夜校的黨課,他一節也沒有落下。
自己的腰包鼓了,蒲錦友又開始琢磨幫助村里的貧困戶。蒲錦友介紹,2017年,他出資幫助村里的三戶貧困戶發展蔬菜種植,從種子到技術全部幫扶,一年下來,這三戶貧困戶都已經成功脫貧。
不僅如此,走出夜校課堂,蒲錦友還向孔雀寺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已被吸納為預備黨員。
“農民夜校”通過黨員先鋒帶頭當“夜校黨課”教師以及邀請專家的方式,定期開課,幫助農民群眾了解鄉村振興戰略、掌握農業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傳播文明新風,真正做到了“培訓一人,改變一家;脫貧一戶,帶動多戶”的效果,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與支持。
不難看出,“夜校黨課”在有效利用農民空閑時間的基礎上,能夠根據農民發展致富的需求切實訂制黨課。同時,還激發了黨員群眾自我學習、爭當黨課教師的意識,打造了一支“永遠不走”的教師隊伍,為農民素質持續提高、農村產業長期發展等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必須意識到,“農民夜校”不僅是一個黨性教育、政策宣講的課堂,還是一個黨群、干群互動交流的平臺。通過在夜校里上黨課,讓村民有了聚在一起的機會。除了黨的理論知識、種養殖技術等課程學習,村里一些將要建設的項目、一些重要事宜的商討都可以拿到“夜校黨課”上來,讓村民發表意見,參與決策,從而有效做到村里“三務”公開,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