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張慶起, 高 煥, 王海華, 閻斌倫
(1.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淮海工學院海洋生命與水產學院,江蘇連云港 222005; 2.連云港贛榆佳信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江蘇連云港 222100; 3.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39)
脊尾白蝦(Exopalaemoncarinicauda)(俗稱小白蝦)環境適應性強、生長快、肉質好,是我國沿海重要的經濟蝦類之一和市場上暢銷的水產品,需求量連年攀升,已成為池塘單養或混養的重要蝦類。
優質蝦苗是蝦類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重要的推動力,而親蝦的質量對獲得健康、優質蝦苗起關鍵作用。餌料營養是決定親蝦繁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對親蝦性腺的發育及繁殖起重要作用[1]。親蝦需要合成、積累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供性腺發育成熟及胚胎和幼體發育,營養不足將嚴重影響親蝦的性腺成熟,降低親蝦繁殖能力,甚至終止繁殖活動[2]。在親蝦的營養強化階段,親蝦將從餌料中攝取并積累大量的營養物質,使親蝦的體長及體質量增加,同時伴有較明顯的蛻皮現象[3]。目前,親蝦培育過程中采用較多的餌料是沙蠶(Nereididae)、牡蠣(Ostrea)、魷魚(Loliginidae)等。姚衛軍等研究表明,投喂沙蠶或含沙蠶混合餌料的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vannamei)親蝦卵巢發育時間、產卵量、孵化率和交配率等效果更好[4]。鰱魚(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和水絲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生長于淡水中,生物安全性高;且鰱魚[5-6]和水絲蚓[7]的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均較高。有關生物餌料對脊尾白蝦親蝦性腺發育的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探討了不同餌料對脊尾白蝦性腺發育的影響,為尋找脊尾白蝦親蝦培育的適宜餌料提供參考。
脊尾白蝦親體取自贛榆佳信育苗場越冬蝦,雌蝦體長(5.74±0.32) cm,體質量(3.07±0.15) g;雄蝦體長(5.33±0.17) cm,體質量(2.38±0.12) g。
鰱魚肉和牡蠣肉購自連云港某水產品市場,切成細粒備用。水絲蚓購自連云港某漁具店,暫養于自來水中,投喂時用清水洗凈瀝干。配合飼料及沙蠶取自贛榆佳信育苗場,其中配合飼料避光密封冷藏保存,沙蠶暫養于海水中,投喂時用海水洗凈瀝干。
試驗用水為沙濾天然海水,鹽度為2.8%~3.0%,pH值8.1~8.3。
本試驗所有親蝦隨機分成7組,每組30尾,飼養于玻璃缸(70 cm×45 cm×35 cm)內,分別投喂鰱魚肉、水絲蚓,沙蠶、牡蠣肉、配合飼料、鰱魚肉 ∶水絲蚓 ∶牡蠣肉及水絲 蚓 ∶沙 蠶 ∶牡蠣肉,每組設3個平行。其中鰱魚肉 ∶水絲 蚓 ∶牡蠣肉組餌料是鰱魚肉、水絲蚓和牡蠣肉按質量等比混合,水絲蚓 ∶沙蠶 ∶牡蠣肉組餌料是水絲蚓、沙蠶和牡蠣肉按質量等比混合。親蝦雌雄比例為2 ∶1。試驗期間,每日投喂2次,換水1次。每次投餌前,及時撈出殘餌和蛻下的蝦殼。
試驗結束時各試驗組隨機選取親蝦3尾,稱體質量,解剖出卵巢并稱質量,計算性腺指數和增質量率。增質量率=(終試平均體質量-始試平均體質量)/始試平均體質量×100%;性腺指數=卵巢鮮質量/雌蝦鮮質量×100%;性腺與肝胰腺比=卵巢鮮質量/肝胰腺鮮質量。
試驗數據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用單因子方差分析法分析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用Student-Newman-Keul’s檢驗法分析組間顯著性,P<0.05表示差異顯著。
由圖1可知,各組親蝦攝食不同餌料組合后,體質量均有所增加,但增質量率不同。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體質量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22.83%;鰱魚肉+水絲蚓+牡蠣肉混合組親蝦體質量增加幅度略低于水絲蚓組,增加了 20.27%;單一水絲蚓組親蝦體質量增加幅度為19.38%;鰱魚肉組親蝦體質量增加幅度最小,為11.65%。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體質量增加率與鰱魚肉組差異顯著(P<0.05)。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與鰱魚肉+水絲蚓+牡蠣肉混合組、水絲蚓組及沙蠶組親蝦體質量增加率無顯著差異(P>0.05)。

由圖2可知,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的性腺與肝胰腺比最大,為1.425;配合飼料組親蝦的最小,為0.578,兩者差異顯著(P<0.05),但配合飼料組與鰱魚肉和牡蠣組之間的差異性不顯著(P>0.05)。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與水絲蚓組、沙蠶組的性腺與肝胰腺比差異性不顯著(P>0.05)。

由圖3可知,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的性腺指數最大,其次為水絲蚓組,沙蠶組略低于水絲蚓組,而鰱魚肉+水絲蚓+牡蠣肉混合組略低于水絲蚓和沙蠶組;牡蠣肉組與鰱魚肉組親蝦性腺指數相近;配合飼料組親蝦性腺指數最小。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水絲蚓組、沙蠶組及鰱魚肉+水絲蚓+牡蠣肉混合組分別與配合飼料組間的性腺指數差異顯著(P<0.05),而水絲蚓組與沙蠶組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

由圖4可知,不同餌料組親蝦產卵量差異較大。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的產卵量最高,為2 693粒/尾;其次為沙蠶組和水絲蚓組,而配合飼料組親蝦的產卵量最低,為 1 087粒/尾。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沙蠶組和水絲蚓組親蝦的產卵量均極顯著高于配合飼料組(P<0.01),同時顯著高于牡蠣肉和鰱魚肉組(P<0.05)。

親蝦的性腺成熟、產卵及幼體發育等過程需要積累大量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主要由攝入的食物轉化而來[8]。在水產育苗生產中,一般會在繁殖前對親蝦采取營養強化培育以保證親蝦順利成熟和產卵。在培育過程中,親蝦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充分,親蝦體質量也會快速增加。

在繁殖之前,親蝦的性腺與肝胰腺需要不斷合成、積累和轉移營養物質[13]。早期的研究發現,甲殼動物卵巢在發育成熟過程中,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顯著增加,肝胰腺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相應減少,而且肝胰腺合成的卵黃蛋白原通過血淋巴運輸到正在發育的卵細胞中[14]。
本研究結果表明,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的性腺與肝胰腺比最大,配合飼料組親蝦的最小,2組間差異顯著(P<0.05)。這可能是親蝦性腺發育成熟過程中,性腺和肝胰腺對不同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轉移和積累的速率不一致,以及水絲蚓、沙蠶和配合飼料的營養成分及其含量不同,導致各種營養物質在性腺中轉移和積累的效率不同[13]。本研究中,水絲蚓組與沙蠶組的性腺與肝胰腺比差異不顯著(P>0.05)。這可能是因為水絲蚓在分類地位、生活習性和組織結構上與沙蠶相似,而且其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氨基酸和脂肪酸組成與沙蠶相似[1,7,9]。
營養對親蝦的性腺發育、成熟、產卵起決定性作用[1]。親蝦性腺成熟需要蛋白質、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磷脂、維生素、類胡蘿卜素等[2]。但不同餌料的營養組成及其含量存在差異,導致不同餌料對親蝦的性腺發育的作用程度也不同。研究發現,鹵蟲無節幼體對清潔蝦(Lysmataamboinensis)的性腺發育、成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其效果明顯優于魚肉[4,15]。姚衛軍等研究也表明,投喂沙蠶或混合餌料(沙蠶 ∶牡 蠣 ∶魷魚=1 ∶1 ∶1)比單獨投喂牡蠣或魷魚對促進凡納濱對蝦親蝦的性腺發育、成熟和產卵效果更好[4]。
本研究中,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的性腺指數最大,其次為水絲蚓組,配合飼料組親蝦性腺指數最小。表明含沙蠶和水絲蚓的混合餌料能明顯促進脊尾白蝦親蝦的性腺發育,比單一的鰱魚肉、牡蠣肉或配合飼料的效果更佳。
在親蝦繁殖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餌料對親蝦性腺成熟和抱卵至關重要。親蝦餌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質和氨基酸才能保證其性腺發育、配子生成、繁殖活動的正常進行及胚胎發育過程中所需的大量調控因子或合成底物(如卵黃脂磷蛋白、卵黃蛋白原和酶類)[16]。研究表明,清潔蝦的相對懷卵量與餌料中蛋白質含量呈正相關[15]。類似的情況在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rosenbergii)[2]和凡納濱對蝦中也得到證實。研究發現,凡納濱對蝦的卵巢成熟頻率和產卵量會隨著親蝦餌料中蛋白質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7]。
本研究中,水絲蚓+沙蠶+牡蠣肉混合組親蝦的產卵量最高;沙蠶組和水絲蚓組次之,而配合飼料組親蝦產卵量最低。這與姚衛軍的研究結果相似,即單獨投喂沙蠶或將沙蠶、牡蠣和魷魚三者混合投喂的親蝦產卵量高于單獨投喂牡蠣的產卵量[4]。這可能是由于沙蠶蛋白質含量較高,維生素E含量豐富及沙蠶中的甲基法尼醇可以通過影響親蝦的內分泌系統而促進親蝦性腺成熟及繁殖性能有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