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志才 葉少華

作者劉志才在演奏中
2015年9月23日,秦腔打擊樂應邀參加了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節戲曲鑼鼓展演,由伴奏變為演奏,從幕后走到了前臺,而且是純粹的打擊樂曲演奏,對于戲曲打擊樂尚屬首次,是主辦方一次大膽的嘗試。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打擊樂的演奏家們,在展演活動中的完美亮相得到了組委會專家的高度評價,頒發了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節榮譽證書。
這件事已過去快三個年頭了,當時那個震撼的場景無時不在我腦海里縈繞,不時打開主辦方贈送的光盤品味欣賞,感慨日漸加深,總覺得不說點什么對不住邀請方和參與這次活動的同道樂手,更重要的是對秦腔打擊樂的現狀與發展生出些許思考和建議。
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節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組委會聯合了八大院校,邀請了國內外在民族音樂某個領域有一定特長的專家、教授、學者、大師組織了七場音樂會,七場學術講座和兩場專題展演,秦腔打擊樂能被邀請參加展演,實屬一件幸事。
這天清晨下了一陣細雨,到了午時,空氣清新,艷陽高照。中央音樂學院千人音樂廳座無虛席,下午兩點半,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王建華主持下,音樂節戲曲鑼鼓展演準時開始。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打擊樂手們在掌聲中第一個登臺亮相。秦腔打擊樂主奏劉志才首先介紹了秦腔的起源與發展,介紹了秦腔音樂、秦腔打擊樂以及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在秦腔發展中所做的貢獻,介紹了本次參演的根據傳統秦腔打擊樂改編的《中軍令》以及創作它的初衷和它所要表現的情景。隨后,樂手們展示了如黃河巨浪,似行云流水的秦腔打擊樂藝術獨特的魅力。短短20多分鐘的演講與展演,秦腔藝術家們對打擊樂的精彩演繹深深征服了在場的千名觀眾,大秦之音,震撼人心。
中央音樂學院甘肅籍一位音樂教育系研究生把樂手們堵在音樂廳門口,激動地豎起大拇指說:“看到你們的演奏如同聽到了秦音,慷慨激揚,很是過癮?!币晃焕险邔3虖纳轿髭s來觀看這場戲曲鑼鼓展演,展演結束擠進休息室,懇求樂手與他合影,給他簽名留念,并且動情地說:“你們秦腔鑼鼓好聽又好看,特別是梆子與鼓的‘對話’,非常好聽、好看?!卑拈T中樂團首席打擊樂手李暢觀看了展演激動地感嘆:“哇!這真是純正的秦腔打擊樂,太棒了!”并問身旁一位民族打擊樂專家,“是誰說搞戲曲打擊樂的不會敲擊三連音?秦腔打擊樂演奏家打得就非常好?。 敝醒胍魳穼W院教授、民樂系主任李真貴觀后說:“戲曲打擊樂非常豐富,秦腔打擊樂對我影響最深。”
中央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王以東得知秦腔打擊樂在首屆中國民族音樂節上的精彩展演,因沒有親臨現場觀看深感遺憾。日后,他帶著他的團隊一行20余人來西安采風,第一站就來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了解了梆子聲腔的鼻祖秦腔、特別是秦腔打擊樂發展的淵源,兩院打擊樂手們進行了技藝切磋和學術交流,他們被秦腔打擊樂豐富、鮮明的個性,以及演奏技法的多樣、秦音的厚重所深深感染,不住感慨秦腔音樂的博大精深。
秦腔打擊樂非常豐富,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帶板、二導板、墊板及滾白等六大類,現在遺存的秦腔打擊樂《板頭鑼鼓》有90多個,《板歌鑼鼓》10余首,《動作鑼鼓》200多首,《開場鑼鼓》有八大套,《笙管曲牌》十多套,是中國梆子聲腔戲曲打擊樂存量最多、結構最嚴謹、演奏最豐富的戲曲打擊樂種,僅《開場鑼鼓》和《笙管曲牌》就可以搞多場音樂會。參加中國民族音樂節戲曲鑼鼓展演,只展示了秦腔打擊樂很小的一段,便引起了組委會和專家的高度關注,并給予演奏者們很高的評價,這是難能可貴的。有位國內知名音樂家、教育家、指揮家這樣說:“每次和您(筆者)交流或欣賞您和您團隊的演奏,我總是心懷敬畏、敬佩,總感覺有一種神奇的玄妙的或者不可預測的東西,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也就是說對你們秦腔打擊樂合奏的曲目,我總是抱著一種仰視、仰望的心態來觀賞的吧?!?/p>
然而,近三四十年來,秦腔打擊樂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我們這些民族的、純正傳統的戲曲打擊樂器和鑼鼓經,被音樂界專家學者仰視的活化石,可以說是一直在猶豫徘徊自我否定中前行,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在中國戲曲音樂改革浪潮中,曾一度走到了被弱化被替代的邊緣(曾經一度要被京劇鑼鼓替代)。京劇界人士普遍認為,京劇鑼鼓是在吸收借鑒了秦腔鑼鼓之后發展壯大起來的,秦腔是他們的“老大哥”。秦腔鑼鼓的曲目數量最多最復雜最豐富這點不容置疑,秦腔傳統曲目可謂琳瑯滿目,用之不盡,其它劇種鑼鼓是無法比擬的。秦腔鑼鼓非常具有地域性,秦腔慷慨激昂還有點凄涼,秦腔鑼鼓音質低沉、古樸滄桑,和秦腔音調非常匹配。就像京劇鑼鼓配京腔一樣,是那樣的和諧和自然,若用京劇鑼鼓替代秦腔鑼鼓,一定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那為什么其它劇種打擊樂被京劇鑼鼓異化或替代了呢?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一下幾點:一是京劇打擊樂器調門明亮,聽覺上和感覺上很清晰;二是京劇鑼鼓樂器生產規范,工藝方面要求嚴格,而且具有規?;蝗瞧渌麆》N鑼鼓非常簡單,特別是南方劇種打擊樂用量也很少;最重要的一點是京劇界非常重視打擊樂這門藝術,同時注重人才培養。京劇打擊樂手有較好的專業培訓學院,京劇界師承關系非常講究,流派之間學習交流、相互競爭、互相促進的氛圍比較好,樂手們職稱以及生活待遇也很不錯。因此,他們善于鉆研,總結提高,樂于奉獻,從業者的職業素質普遍較高。
而秦腔打擊樂手們的狀況就不盡然了。秦腔雖說是梆子聲腔的鼻祖,地域廣闊、受眾人數較大,但是西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沒有一個正規的秦腔鑼鼓生產廠家,沒有一所較好的大家普遍認可的打擊樂手培訓院校,省市之間老死不相往來,自以為是者有之,不求上進者有之,自暴自棄者亦有之。老祖宗給我們秦腔音樂秦腔打擊樂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的確值得我們驕傲。然而現在有幾人能掌握其中要義,又有幾人敢站出來和京劇、山西梆子、川劇PK呢?今天,我們已經沒有理由以老大自居了,再不自省、自勵、自警,自救,這些最古老、最傳統的秦腔音樂和秦腔打擊樂,將遺失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里。
筆者認為,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只要政府出手整合資源,組建一個較大規模、比較規范的秦腔打擊樂工藝藝術生產廠商,將秦腔打擊樂器生產產業化,相信在西北巨大的市場份額中,秦腔打擊樂工藝藝術生產廠一定會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這也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條出路吧。如果政府相關部門能牽頭、引導專業團隊,將老祖宗留存下來的鑼鼓經(口傳心授的曲兒)用影視和文字的方法完整記錄下來,那將是秦腔界的一件幸事,這也是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目前能掌握秦腔打擊樂要義的專家、教授,只剩下三兩個人了,且都超過八十歲身體狀況欠佳。整個西北五省區秦腔打擊樂隊伍現狀不容樂觀。
筆者愿意聯合有識之士,為中國秦腔打擊樂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