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順,郝寶金
(金湖縣人民醫院,江蘇 淮安 211600)
近些年來,老齡化速度加快,生活節奏、水平不斷變化,腫瘤發病率也成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多發于中老年男性的疾病前列腺腫瘤(Prostate cancer,PCA)發病也體現出增長的態勢,其主要由上皮或是間葉來源,以血尿、排尿困難為主要癥狀[1]。一經發現多為惡性腫瘤,惡性程度較高,死亡率也較高,威脅老年男性健康生活。以前采取手術去勢方式治療,而此方法患者多無法接受。隨著臨床藥物的發展,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應用于臨床,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將在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PCA診斷患者45例,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定為PCA患者;近3個月未接受過類似治療及大型手術;臨床資料完整;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嚴重藥物過敏史;精神異常;曾接受過類似治療者。22例為手術去勢加用雄激素受體拮抗劑口服治療為對照組,患病時間2.5~14.5個月,平均(7.2±1.5)個月,年齡47~77歲,平均(68.3±3.5)歲,身體質量數17.2~29.1,平均(21.8±1.6)。另23例為雄激素受體拮抗劑聯合皮下注射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為試驗組,患病時間2.4~15.1個月,平均(7.3±1.4)個月,年齡48~76歲,平均(68.8±3.6)歲,身體質量數17.0~28.9,平均(21.8±1.9)。對比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雄激素阻斷治療,持續復查PSA水平、MRI骨掃描、腹部CT以及胸片檢查。判斷如發展為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需停止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皮下注射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3.6 mg或3.75 mg,1次/月,以前列腺特異抗原0.2 ng/ml為標準。在治療后進行有效期為3年的隨訪。
1.3評價標準[2]:隨訪記錄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時間,中位進展時間。在治療過程中及隨訪期間記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率。

2.1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及中位進展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中位進展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組別例數接受治療時間中位進展時間試驗組2329.67±5.4637.34±7.73對照組2229.46±5.7129.76±5.88t值0.867 410.458 5P值0.356 40.000 0
表2兩組患者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組別例數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不良反應骨質疏松 心腦血管 其他總計試驗組231(4.35)1(4.35)2(8.69)03(13.04)對照組229(40.91)3(13.64)4(18.18)3(13.64)10(45.46)χ2值14.814 57.464 6P值0.000 00.000 6
2.2兩組患者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發生率為4.3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而對照組分別為40.91%、45.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PCA為目前男性癌癥中發病率較高,損害大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的疾病。因其發病機制尚缺少定論,除主要遺傳因素以外再無研究分析結果,因此在治療方向上受到一定的阻礙。多數前列腺腫瘤患者對雄激素有極強的依賴性,由此衍變而來的為雄激素阻斷治療法,而對雄激素進行阻斷,則可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極易發展成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且不良反應較多。而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法進行治療,產生脫敏、下調受體下降,降低體內睪酮水平值,拮抗劑則直接阻斷受體,加速降低速度對睪酮水平值[3-4]。但在治療中低激素水平常導致患者出現不適,因此對激素的監測極為必要,若療程超過半年,則鈣劑為必備治療。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中位進展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可見在相同的治療時間內,試驗組的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試驗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發生率為4.3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而對照組分別為40.91%、45.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梢姳窘M研究結果與楊登峰研究結果相近[5]。
綜上所述前列腺腫瘤患者采取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可降低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