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伊川縣人民醫院(471300)左艷麗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UM患者92例,按手術方式分兩組,各46例。觀察組年齡22~43歲;肌瘤直徑2~9cm。對照組年齡23~45歲;肌瘤直徑2~10cm。兩組臨床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①納入:均經超聲、宮腔鏡及臨床檢查確診為UM;均為漿膜下/肌壁間肌瘤;患者均自愿簽訂同意書;②排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采取膀胱截石位,于臍部上邊緣作橫切口(約10mm),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約為12mmHg,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狀況,明確是否存在粘連,確定肌瘤大小、數量及部位。后于兩側下腹部穿刺,將6U垂體后葉素(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638)注入肌瘤附近,以單極電凝鉤提起肌瘤隆起部分,切開肌瘤包膜并使用抓鉗向外旋轉、牽拉肌瘤,將其取出,切斷肌瘤蒂部后電凝止血,并縫合瘤腔。手術完畢后常規清洗腹腔,確認無活動性出血后排出氣腹氣體,常規縫合創口。
附表 手術情況、康復狀況對比(±s)

附表 手術情況、康復狀況對比(±s)
組別 手術用時(min) 手術出血量(mL)住院天數(d) 排氣時間(h)觀察組(n=46) 67.50±16.14 59.36±10.27 5.28±1.13 16.48±2.37對照組(n=46) 61.82±14.36 112.42±21.18 7.82±1.36 32.57±4.41 t 1.783 15.289 9.743 21.797 P 0.078 0.000 0.000 0.000
1.3.2 對照組 采取傳統開腹剔除術治療?;颊呷⊙雠P位,氣管插管全麻,于下腹部作切口,探入腹腔分離周圍粘連組織,明確肌瘤大小、數量和部位,將瘤體及周圍病變組織一并切除,完畢后常規沖洗創口并縫合。兩組術后均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及術后康復狀況。②統計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③隨訪半年,統計對比兩組復發率。
1.5 統計學分析 SPSS21.0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計數資料分別以(±s)、n(%)表示,行t、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康復狀況 兩組手術用時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手術出血量、住院天數、排氣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感染1例,疼痛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52%;對照組感染3例,疼痛5例,盆腔粘連1例,性功能障礙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復發率 隨訪半年,無病例脫落。觀察組復發率為2.17%(1/46),對照組為8.70%(4/4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903,P=0.068)。
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是治療UM常用術式,易引發感染,且開腹手術術野不甚理想,易損傷健康臨近組織器官。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具有以下優勢:①術野良好。腹腔鏡輔助下觀察腹腔情況,術野寬廣清晰,可分辨復雜粘連組織,為準確分離肌瘤提供支持,進而減小盆腔粘連發生率[1]。②創傷小。僅需在腹部行穿刺即可置入手術操作器械,大幅度減小手術創口,進而降低術中出血量,提高患者手術耐受度,同時能降低術后疼痛。③密閉性好。無需開腹,可避免腹腔臟器暴露于外部環境,減少細菌接觸機會,降低術后感染發生幾率[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出血量、住院天數、排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UM可降低手術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加快康復進程。此外,兩組手術用時、術后復發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究其原因,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需明確穿刺位置,并經此置入器械,耗費一定時間,但不影響手術進程。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UM可降低手術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加快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