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453000)王琳 胡新娥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就診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從中隨機抽取我院就診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共80例,患者隨機抽簽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平均年齡(73.04±1.0)歲;觀察組平均年齡(73.13±0.8)歲。所有患者均行手術內固定治療,患者均無手術禁忌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照組術后給予護理干預,在術后1~2d給予患者肌肉基礎訓練,并指導患者和家屬對關節進行被動運動和背伸跖屈訓練,在患者出院后14d指導患者自行進行康復鍛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院內康復護理和出院康復指導:①術后護士綜合評估患者綜合身體狀態,制定術后系統、規范和全程的康復訓練計劃,依據個體差異,循序漸進給予康復訓練。②康復訓練方案的落實,康復先從踝關節開始,以主動背伸跖屈活動為主,腿部的筋肉繃緊10~15s放松,每天反復操作,有效收縮臀肌和股四頭肌。同時,鍛煉患者上肢肌肉,深呼吸擴胸運動,預防心肺系統并發癥。從足踝向髖中心做擠壓按摩訓練,預防深靜脈血栓。手術后24h應該鍛煉1~2次,避免勞累,10min/次,患者從被動運動逐漸轉為主動活動。③出院指導,出院前再次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情況,并給予患者及家屬健康訓練指導,讓其掌握正確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囑咐家屬監督患者持續進行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采用Barhel指數評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具體包括:自己進食、洗澡、穿衣、如廁、控制小便等。0~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強;行走能力評價標準:優:活動完全自如,不存在困難;良:借助扶手活動;差:攙扶行走,或不能活動。
1.4 統計學方法 對于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認為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評價結果比較 護理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93.40±2.10)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1。
2.2 患者護理后的行走能力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行走能力優良率達到87.5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2.50%(P<0.05),詳見附表2。
隨著我國人口逐漸老年化,股骨頸骨骨折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且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質疏松及其他合并多種內科疾病,低能力最終導致股骨頸骨骨折[1]。臨床手術治療后的康復訓練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有效預防術后的肺部、尿路感染等嚴重的并發癥問題[2]。目前,臨床多以手術內固定治療,有助于患者骨折復位,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能力和活動能力,可有效減少患者長期臥床造成的嚴重的并發癥,提高患者整體的預后質量[3]。但是,術后患者必須積極配合護士進行全面早期康復護理,加強康復訓練,才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康復水平,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在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積極、全面、系統的康復訓練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顯著提高,達(93.40±2.10)分,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9.30±5.40)分;且觀察組患者在持續康復訓練后,患者行走能力的優良率達到87.50%,也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50%(P<0.05)。

附表1 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評價結果比較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股骨頸骨骨折患者術后給予積極的康復護理干預,通過系統的術后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復水平,促進患者康復,幫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持續性的術后康復鍛煉中,患者的行走能力也逐漸恢復。所以,康復訓練具有積極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