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450000)雷玉潔
小兒腦癱也稱小兒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指發育早期階段(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期間)因多種因素引起的腦損傷,致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患兒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視聽及語言功能障礙[1]。及時改善小兒腦癱患兒生長發育狀況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重點。但當前臨床尚未研究出小兒腦癱的特效治療藥物,多通過護理刺激患兒生長發育,因此探求一種更為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對改善CP患兒預后意義重大。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探討了整體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對CP患兒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希望能為臨床護理提供借鑒。現報告如下。
附表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CMFM評分、Barthel指數對比(±s;n=42;分)

附表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CMFM評分、Barthel指數對比(±s;n=42;分)
組別 CMFM Barthel指數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39.79±7.61 55.66±6.34 35.34±5.66 40.30±4.70結合組 39.80±7.40 69.70±6.30 35.35±5.65 57.63±3.37 t 0.006 10.180 0.008 19.420 P 0.995 0.000 0.994 0.000
1.1 一般資料 2014年2月~2017年3月,選擇本院收治的84例CP患兒為研究樣本,采取便利抽樣法分為對照組與結合組各4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5∶17,年齡1~4歲,中位年齡(2.41±0.29)歲,包括:7例運動遲緩型、16例腦癱痙攣型、19例混合型;結合組男女比例為26∶16,年齡9個月~4歲,中位年齡(2.30±0.70)歲,包括:8例運動遲緩型、17例腦癱痙攣型、17例混合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修正患兒異常姿勢,并采取相關的營養和飲食干預,提高患兒日常活動能力,并指導患兒使用輔助器具。
結合組采取整體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在實施整體護理模式的過程中融入引導教育的理念,采用護理措施結合多學科知識技能來引導、誘發、激發患兒的學習動機,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心理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若患兒有孤立行為,不愿言語,需考慮其存在自卑和抑郁心理,護理人員需耐心觀察患兒心理和行為反應,以鼓勵性言語引導患兒以動作、聲音表達內心感受,若在引導期間發現細微進步要及時予以表揚;或者采用集體教育的方式,引導兒童相互幫助,將功能障礙嚴重的患兒與障礙較輕的患兒兩兩一組,在中線位進行游戲活動,創設有利于患兒康復的引導教育環境,從而減輕患兒心理壓力。②運動障礙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護理人員需采取各種簡便可行的方式引導患兒主動參與運動,例如在平臥翻身練習時,可將各種玩具擺放在患兒面側,誘發患兒翻身拿取;下蹲練習時在地上和桌上均放置玩具,引導患兒從下蹲到起立;站起和坐下練習時,護理人員可通過引導口令“小朋友請跟著我慢慢站起來,1,2,3”。在此過程中可配合言語激勵、動作示范鼓勵和引導患兒完成動作,若年齡不足1歲的患兒則可以玩具吸引、手勢引導和聲音來引導其完成側臥位翻身和俯臥位抬頭等動作練習。③語言功能訓練結合引導式教育。引導患兒體位放松,保持頭部處于正中位,面對面與患兒交流,護理人員在說話時讓患兒充分看到一舉一動,有利于吸引患兒注意力,在交談時以單個詞語或簡單明了的句子為主,并采取肢體語言輔助交談,易于被患兒理解,給患兒足夠的反應時間,認可患兒的交流方式。同時鼓勵家屬或看護人員積極與患兒進行眼神和語言交流,以玩具、圖片、動作行為、聲音等方式引導患兒表達內心所想。④日常生活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鼓勵家屬參與到日常生活護理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患兒采取不同睡姿、坐姿、洗漱、進食、如廁,例如痙攣型患兒保持坐姿時先分開患兒雙腿,保持上身前傾,并壓直雙下肢,鼓勵患兒向前彎腰,睡姿保持平臥位頭后仰;運動遲緩型患兒保持坐姿時先由護理人員抱住患兒,雙手置于患兒腰椎部位下壓,大拇指放在脊椎兩側施加固定力,甚至頭部和軀干,待患兒坐穩后可經常前后左右推動,讓其學會保持平衡;鼓勵患兒獨自飲水,選擇合適的雙柄奶瓶。
1.3 觀察指標 持續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患兒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進行評分。運動功能采取CMFM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進行評分,包括各種體位下的動作完成度,0分為完全無法完成,3分為完成良好,共88項,總分=各能區得分綜合/5×(能區總數)。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發育越好;生活質量采取ADL生活活動障礙量表中的改良Barthel指數記分法評定:總積分≤20分為生活完全依賴;21~40分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41~59分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60為生活基本自理;100分為獨立。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參照P≤0.05。
兩組干預前CMFM評分、Barthel指數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結合組CMFM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CP是兒科疾病中的一種運動殘疾,患兒臨床表現以肌張力明顯增高,運動模式異常等[2],如何提高CP患兒的運動能力,讓其在發育過程中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目前康復醫學極為重視的問題。在康復護理過程中通常需改變患兒行走和動作模式,使其接近正常或符合正常姿勢,并通過各種動作訓練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才能讓患兒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正常社會。
本次研究以整體護理模式為基礎,在護理過程中結合引導式教育,最終結果表明結合組患兒CMFM評分、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該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整體護理是臨床常用的護理措施,其主要理念是以患兒為中心,根據病癥的具體需求進行全面干預,例如本次研究中側重于CP患兒心理、運動、語言、日常生活等內容進行康復干預;引導式教育最早在上世紀70年代由歐美、日本國家提出,并逐漸盛行,是一種注重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最大限度激發學習動機和自主運動的教育理念[3]。王娟等人認為[4],采取整體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的方式,能在根據癥狀采取護理的同時結合多學科知識技能,對患兒完成各項制定動作起到誘發和引導作用,從而促進患兒語言、理解、感知、運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其結果表明觀察組(整體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CMFM評分為(70.03±2.44)分,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此外,本次研究還認為,在整理護理時采取玩具、語言、行為動作引導教育,并配合激勵和幫助,能不斷激發患兒潛能,使其部分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獨立飲水、保持正確的坐姿、睡姿和如廁姿勢等,因此可顯著提高生活質量評分。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結合引導式教育可顯著提高CP患兒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