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薇

赴美生子催生了一條搭扣在地球兩端的“產業”鏈條,行走其上的人們,無論是期待新生命的家庭還是如火如荼的“淘金客”,都難掩身上的灰色和對未來的惴惴心緒
8月22日,在北京朝陽區一棟公寓房里,一個推介赴美生子的小型宣講會正在進行著。“聽講”的是20余位從北京各處趕來的年輕夫婦。
主講人張繼仁是最早從事赴美生子業務的服務商之一。此次,受國內中介機構邀請,分別到上海和北京為有意向的夫婦提供咨詢。
“中國大陸用一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臺灣六七年的路。”面對那些年輕的夫婦, 邀請張繼仁前來的某中介機構北京代表左冰感慨道。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如今,赴美生子已經有了一條完整的服務鏈條,并且,“這個行業已競爭得越來越激烈”。
臺灣“先行者”
早在二三十年前,一些臺灣居民因躲避兵役等原因移民美國,聚居于洛杉磯一帶。之后,為臺灣媽媽服務的月子民宿應運而生。當民宿老板有單獨的住所、不再與孕婦混居時,月子中心也開始正式出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親戚家生,九十年代在民宿里生,十年前才在月子中心里生。”張繼仁總結在美華人的生育歷程。
七年前,張繼仁陪同妻子在洛杉磯生子,當時洛杉磯的月子中心不超過七家,且大多由移民公司代辦,費用高昂。準媽媽們聚居在別墅里,飲食搭配、外出行程、保姆聘用等由老板隨興而定,品質良莠不齊。即便如此,仍有越來越多的臺灣準媽媽們到此生產,從而迎來第一撥華人赴美生子高潮。
消費群增長刺激了月子中心的完善,在張繼仁等臺灣“先行者”們的打拼下,月子中心開始走上制度化管理的軌道——外出行程和餐飲標準有規可循,嬰兒房開始采用從臺灣海運去的醫用看護床,接送車輛也從普通家轎改為豪華小巴。
然而,這一切還與大陸的準媽媽們無關。七年前,張繼仁在洛杉磯所有月子中心見到的大陸媽媽,“全部找一找,不到10個”。
張所不了解的是,那一年正是港澳自由行放開,一些大陸準媽媽們踏上了赴港生子之路。
“吃螃蟹”的大陸客
2004年,原本從事演藝事業的四川女孩王璐受美國親戚指點,開始洛杉磯的“生產之旅”。尋找月子中心,她用的是土辦法——帶著行李挨家挨戶去考察挑選。最后,她住進了洛杉磯一家最早由大陸人開設的月子中心,老板娘Wendy同為四川人。
此前媒體報道較多的臺灣夫婦趙玲玲及丈夫周先生,則是在王璐之后赴美生子,也住在這家月子中心。
之后,王璐與趙玲玲回到內地,成為大陸第一批赴美生子的服務商。與臺灣服務商一樣,每介紹一位客人,她們可以從月子中心得到約500美金的酬勞。
緩慢提升的業務量,在2006年迎來曙光。那年4月,美國駐華使館宣布,中國公民可以以旅游目的申請赴美簽證。
“開放簽證其實是整個赴美生子鏈條中最關鍵的一步。”從事旅游服務工作的美籍華人子說。當時她已有10年的簽證辦理經驗。一天,一位咨詢簽證事宜的大陸準媽媽找到子。“(她)想辦旅游簽證,又說想多呆一陣子,然后又說能不能幫忙安排車。”這位準媽媽的吞吞吐吐讓子最后才明白,“原來是要去月子中心啊”。
嗅到這一商機,憑借著在洛杉磯居住的便利,子從2007年起成為全職中介。“當他們把孩子生到美國,他們真的很感激你,覺得很值。”不過,通過各種私人渠道得知“赴美生子”的富裕國人,起初仍充滿疑惑。子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們不是拐賣人口的吧?不會一到美國就綁架,你們再要贖金吧?”
趁“需與虛”而入
2007年,洛杉磯地區的月子中心已發展到35家左右,基本都由臺灣人經營。對臺灣孕婦的收費穩定在一萬美金左右(一個月待產一個月坐月子)。其中,生產費用尤為優惠。洛杉磯部分私立醫院及華人醫生收取的費用順產僅為約4000美金、剖腹產約8000美金。被剝去暴利泡沫的臺灣赴美生子產業,在2007年底金融危機前出現了第二次高潮。
由于臺灣媽媽來源充裕,即便當時有個別來自內地的準媽媽希望入住,一些月子中心也不愿意接待。
內地媽媽要吃土豆,臺灣老板卻買回了一袋花生(臺灣人習慣將花生叫做土豆),這樣的文化差異還是小事,不關水龍頭、開著窗戶吹空調、護工未能及時應答便大發脾氣、將公共取用的水果拿到房間卻又任其腐爛等不良習慣,常使月子中心的其他人側目。內地部分準媽媽的“不良習慣”還包括:相互打聽收入與職業、成群結伙地孤立某一位媽媽等。
然而,金融危機爆發后,臺灣準媽媽赴美數量銳減,月子中心不再拒絕大陸客源。失去穩定客源的月子中心也開始打起了價格戰。危機中,月子中心倒閉一半,余下的削減規模,苦苦支撐。
那時,大陸媽媽數量持續增長,占到月子中心全部客源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國內,隨著陸續回來的媽媽們開設博客、或是為親朋好友咨詢代辦,“中介”群體持續壯大。加上赴港生子政策收縮、國內媒體開始報道等因素,2009年,中國大陸赴美生子終于迎來井噴之勢。
在“灰色”中行進
三年前,為激發中介積極性,有月子中心廣發邀請帖,主動將每介紹一位客戶的酬勞由500美金提高至800美金,很快又漲到1000美金。同時,一些月子中心的老板開始培養“顧問”(指不按人頭、而是同時收取多家月子中心固定服務費用的中介),自行拓展行銷渠道。到2009年,大陸地區從事赴美生子的中介機構與個人增至上百個。主要分為三類:由美國月子中心老板直接注資的公司;同時為多家月子中心服務的專業中介公司;個人。
眾多中介,品質不一。一些中介公司,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進行“只有靠他們才可能通過海關”等虛假宣傳,以騙取高額的服務費用。
“有終端服務、有客源、有市場、有行銷,”總部在洛杉磯的美國生子綜合服務商美寶之家的姜山表示,“赴美生子”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與生態,“當然也有爾虞我詐”。
激烈競爭中,洛杉磯的月子中心也經歷過互相拆臺的亂象。老板娘守在別家月子中心門口,直接挖人;員工、客戶及同業者報警,以“虐待兒童、販賣人口、房屋改建、環境不整、民宅經商、噪聲過大”等為由,引來警察搜查。
2004年,一家月子中心因為沒有及時將一位患有肝病的臺灣媽媽送去治療,導致其肝衰竭死亡,最終關門收場。2010年4月,某民宿里居住的一位媽媽,因提前生產親人無法趕到,不堪自己做飯等生活壓力,產后抑郁而自殺身亡。
此外,長時間的飛行危險、外出購物的交通安全、生育意外的健康危機等,對于一位在異國他鄉生產的中國媽媽來說,都是必須考慮的風險因素。
在美國,因華人生育風俗而誕生的月子中心并不被承認,沒有服務規范、沒有行業公會,服務質量良莠不齊——不少從業者也坦承它“帶有機會主義的色彩”,是一項“灰色經濟”。
這灰色,直接導致中介與月子中心因費用而起爭執,也造成中介與客戶、客戶與月子中心之間如果發生糾紛,找不到完備的仲裁與解決之道。
這灰色同樣導致中介面對媒體時的矛盾心理。他們希望宣傳,以進一步擴大客源;然而,這宣傳又必須是低調安靜的。赴美生子回來的媽媽們,則希望銷聲匿跡,不被注視,以免孩子的未來利益受損。如中介趙玲玲所言:“一旦沒有了這個屬地主義,一旦關上這個后門,赴美生子產業也就一夜蒸發了。”
然而,賦予“落地國民權”的美國憲法修改非一日之功,赴美生子產業還將繼續發展。目前,洛杉磯地區的月子中心數量已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水平,最大的月子中心甚至擁有史上最多的58間客房。
早年曾在華為工作的四川人Andy,在經過三年觀察后,正式接管了一家臺灣人經營的月子中心。他打算自己兼做中介:“我的計劃是和客戶成為長期的朋友,她們以后移民的可能性很大,購房、保險這類的業務我將來都可以做。”
張繼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今年年末,洛杉磯地區還將有兩家酒店式月子中心開張。它們將擁有合法經營場地,采用更加嚴格與規范的管理制度,配備帶除菌設備的嬰兒房,甚至可能像臺灣月子中心一樣配置“Hello Kitty”等主題房間。
但服務商們不乏憂慮,除了前面提到的法律問題,還有部分內地準媽媽們的行為。比如,有部分內地顧客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美國政府專為殘疾、“低保”和難民人群提供的福利,希望不花一分錢生孩子;還有個別媽媽,甚至謊稱自己是當地基督教某支派的教友,利用該教派在家生產的習慣,由教會出錢請產婆上門接生。
“既然已經利用了人家的落地生政策,差不多就行了。別生完孩子還要從人家口袋里拿錢。我們應該學會適可而止。”子說道,她擔憂這些行為會引起美國社會的關注,“臺灣的赴美生子已經平平穩穩走了20年,我們不要自己把這條路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