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勇
摘要:漢代的樂府詩中對于都邑的寫照及表達的思想主題與漢代的辭賦有本質區別,漢代的都邑詩賦,主題包括對于豪門富貴的稱贊及倫理的描述,或者將平民與富貴寒門嚴格劃分,將城門作為界限,城門之內富貴人家遙不可及。還包括對于都邑的反感與排斥,將都邑視為故鄉的反面,故鄉是生命中永恒的牽掛,是慰藉心靈的安樂場所,而都邑是繁華而空虛的世俗。
關鍵詞:漢代;樂府詩;都邑;心態
漢代的樂府詩對于歷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摘取其中有應用價值的部分同時參考相應文獻及歷史記載對史實進行鑒定甄別,可以獲得關于漢代文化及城市面貌的一手知識[1]。許多研究人員通過對漢代的樂府詩分析,還原了漢代樂府詩中的都邑心態,具體內容作如下詳解。
一、漢樂府詩對于漢代現實的反應
漢代樂府詩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漢代樂府詩汲取了前人優秀文化成果中精華,同時為之后唐詩宋詞的產生、發展,準備了條件。在《詩經》《楚辭》出現后,漢樂府詩作為開啟詩歌發展新局面的關鍵作品,為我國詩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漢代樂府詩沿襲了先秦時期民歌的特點,反應現實,“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將漢代社會諸多方面活動、內容生動地展示在我們面前。漢樂府詩語言親切、樸素,表達方式生動、靈活,文字中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淳樸與智慧,通過對于漢代生產勞動及生活狀態的詳細描述,細致地展示了漢代人們的生動畫面[2]。
二、漢代樂府詩中的都邑心態
(一)譏刺、懲治豪強
城市是社會發展的產物,體現了社會發展形勢提升到較高水平。我國的古代城邑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宗教及軍事行為行動的聚集地,而城市生活實際狀況,在漢樂府詩中有很好的體現。漢代樂府詩言語間反映了當時平民及不同階級人生活狀況,言語受社會風氣及政治走向的影響,主要反映了當時貴族的驕奢淫逸及貪婪暴行,語言通過平民語言形式表述,通過平民與豪強財富之間懸殊對比,表達了人們對于貴族豪強的不滿、憤怒。《長安百姓為王氏五侯歌》體現了這種情緒[3]。同時,樂府詩中還有對于豪強打擊的內容體現,由于豪強實力過于強大,部分豪強甚至無視封建的制度及法制,使統治者日益不滿,中央政權的忌憚心理逐漸增強,派遣有志之士進行抑制,因此懲治豪強也是漢代樂府詩中一方面重要內容。
(二)夸耀門楣、盛道天倫之樂
漢樂府詩中許多內容都有夸耀門楣、盛道天倫之樂的體現,例如《長安有狹邪行》、《相逢行》、《雞鳴》等,這些詩歌的相同部分為對于豪門顯赫的稱贊,通過對門楣的夸耀,表現了人們對于權貴豪門的好奇與羨慕,如“黃金為門,白玉為堂,置酒作倡樂為樂,……兄弟三人近侍,榮耀道路”,詩歌中通過對于人們對于京城中諸多權貴行為的描述,展示了漢代權貴的特點,達官貴人通常聚集在有利于保衛的狹小巷道之中,但這也同時造成了巷道的擁堵,導致權貴車馬爭道的現象發生。
(三)反映民間輿論
漢代的統治者十分重視民間諫言,通常通過采集民間歌謠、詩篇獲取民間人們對于統治者看法及民間人們生活情況,通過對于人們意見及思想的采集,展示出對于底層人們的關懷,獲取人們的信任及支持,無論最終涉及內容最后是否被應用,都會納入統治者考慮的范圍中。這促使漢代人們敢于通過諸多文學形式表達情緒與現實生活,不會受到官方的制止與懲戒。漢代樂府詩集反映了漢代風俗之厚薄,內容主要關注于對于賢能才士的歌頌,對于貪婪暴徒的批判,直接反應民間的輿論,實現對于統治者的監督及批判,極大地體現了民意與情感。
(四)反對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思想
漢代傳承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對于勞動人民的剝削嚴重,底層人們生活悲苦、殘酷,漢代樂府詩中很多內容體現了底層勞動人民現實情況,通過人們對于封建制度不滿的表達,體現了封建制度對于人們的壓榨及人們對于階級壓迫的反抗。《東門行》、《病婦行》、《孤兒行》中有此方面情感反應,內容體現了平民百姓生活的艱辛,是勞動人民內心深處的無助與吶喊,《艷歌行》描述了農民離開無法生存的家鄉去別處謀取生活,終日辛勤勞動卻仍然不能維持溫飽,這些內容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對于底層人們的剝削,揭示了統治階級的殘酷兇殘。《雞鳴》、《長安有狹斜行》等詩中描述了貴族階級的驕奢淫逸及浪費奢侈,反映了漢代社會高層階級與底層人們之間無法逾越的貧富差距,同時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兇惡。
三、結語
漢代樂府詩是漢代的朝廷中負責音樂管理的部門通過采集、整理而保存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朝廷中負責音樂管理部門成為樂府,故整編文獻取名為樂府詩,漢代樂府詩包含的詩歌種類、篇幅眾多,不僅包括從民間采集的串場民謠,也包括文人根據樂府的曲譜創作的詩,由于從民間獲取,創作者為勞動人民及反映勞動人民心理的吟游詩人,更能夠真實反映漢代的生活狀況。樂府詩的發展促進了文學形式及內容的革新,為以后唐詩、宋詞的產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大順.論漢樂府的生成模式及其體制特征[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1):149-154.
[2]靳娟.論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及文化價值[J].蘭臺世界,2012 (36):127-128.
[3]陳娜.中古都邑詩研究[D].湖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