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平
摘要:作為西方文學的嚆矢,希臘文學輝煌燦爛、絢麗多姿,其萬丈光芒不僅照亮了整個希臘,還隨著歷史的車輪播撒后世——那些原本為希臘獨享的人本精神、英雄主義、悲劇意識、史詩格度等早已遍及西方文學的各角各落。法國文壇巨擘雨果,無疑也深受希臘文學的影響,尤其是他的人道主義,承接希臘的人本精神而來,終令萬眾敬仰。除此,他的作品中亦多方面彰顯希臘文學的流風余韻,特別是《悲慘世界》,更是處處折射出“希臘之光”。
關鍵詞:《悲慘世界》;雨果;希臘之光;人道主義
希臘文學,作為西方文學毋庸置疑的源頭,從一開始便顯現出了它的巨大成就與迷人魅力。神話、史詩、戲劇三足鼎立,各顯風騷;它們不僅燦爛了整個希臘的夜空,而且還綿延發展,澤被后世。希臘文學中彰顯的那些人本精神、英雄主義、悲劇意識、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因素等,也都隨著歷史的車輪一路傳遞播撒——這束希臘之光閃耀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終萬眾矚目、萬古流芳!
當然,不勝枚舉的歐美文學巨匠或直接瓣香于此,或間接汲取養料,皆都受益無窮。而在此之中,雨果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他作為希臘文學的受益者,作品中也不時彰顯希臘之光。人道主義的理想就是其中最好的一點證明。雨果“無疑是世界上懷著最澎湃的激情、最熾熱的理想、最充沛的人道主義精神去寫小說的小說家,因而使他的小說具有了燦爛的光輝與巨大的感染力”[1]。而這在雨果1862年完成的作品《悲慘世界》中體現得尤為淋漓?!侗瘧K世界》這部鴻篇巨制,以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史詩筆法描繪了一幅19世紀前半期法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悲慘世界圖。與此同時,也高揚人道主義的大旗呼吁仁愛與溫情。當然,除人道主義之外,希臘文學的一些其他因素亦在作品中得以彰顯。
一、痛擊黑暗社會、宣揚人道主義的經典巨著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學中蘊含著原始形態的“人”的觀念,之后逐漸發展成為西方文學人文傳統的主要源頭之一?!爸匾晜€體的人的價值的實現,強調人在自己的對立物——自然與社會——面前的主觀能動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導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與合理性,是古希臘文化的本質特征。”[2]無疑,整個希臘都籠罩在這種人本主義精神之下,而且自此以降,這種人本意識也一直綿延不絕,以后更成了歐洲文學與文化的基本內涵。后世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無一不根源于此。
雨果,則在繼承前人人道主義的基礎之上產生了自己的人道主義思想,并將其推向了另一個高峰。曹讓庭說過:“雨果是擁有人道主義思想最突出的一個作家。”[3]的確如此。在“最能體現雨果人道主義精髓”[4]的《悲慘世界》這部作品中,雨果用自己的一支筆極致書寫了底層民眾的凄愴生活,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給予他們以巨大的憐憫、慰藉與溫情,指導他們如何才能活得有尊嚴、有價值。
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首先體現在他對當時那個逼人為獸、逼良為娼的冷酷社會以及虛偽血腥的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極力鞭撻,以及對身處其中的勞苦群眾悲慘境遇的無比同情。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因被當場抓住偷了一只面包而被判服五年苦役。服役期間,他因不服判決而四次越獄,換來的則是長達十九年的監禁。監禁生活中,他活得連狗都不如。好不容易刑滿出獄,本想著能夠迎來新的人生,可一張黃色身份證卻徹底粉碎了他的希望。僅僅是偷了一塊面包,還是未遂,更何況他已經坐了十九年的牢贖罪,然而社會對其卻何其苛刻!無疑,資產階級法律純粹就是有錢人的游戲,它一丁點兒也保障不了窮人的利益。善良美麗的芳汀,遇人不淑,被逢場作戲的花花公子多羅米埃誘惑失身,懷孕后更是慘遭拋棄。盡管心疼如絞,但她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勇敢地直面人生。在去濱海蒙特勒伊找工的途中,她將女兒珂賽特寄養在德納第夫婦的店中??墒菃渭兊乃睦镏浪蟹侨??唯利是圖的德納第每月索要大筆贍養費,起初她通過做工拿到的工錢勉強可以應付。但后來,她被工廠解雇,沒有了經濟來源??蓡时M天良的德納第又豈會輕易善罷甘休,依舊以珂賽特為借口一次又一次地獅子大開口。無奈,她只有賣掉了自己引以為傲的長發和牙齒。后來更是在生計的逼迫下,統統都賣了——成為了妓女。甚至,之后竟因在街上對一個百般戲弄與欺侮她的公子哥兒稍作反抗而被警察逮捕判刑。呵呵,何其諷刺!這資產階級的法律哪有什么絲毫道理可言?而可憐的少年珂賽特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噓嘆惋、倍感心酸!想想她之前未遠離母親時的樣子吧:衣服精致,身子結實,兩頰鮮艷——活脫脫一個小仙女模樣!可在德納第夫婦家中,她整日“樓上、樓下,不停地洗、刷、擦、掃、跑、忙、喘、搬重東西,做著各種笨重的工作。”[5]以至于珂賽特到了8歲,盡管極其年幼,可她那副愁相,人們覺得那簡直是老太太的臉。——至此,“這幅窮人受難圖也就畫全了,男人、女人、兒童,三個人物代表了所有窮人,代表了這個悲慘世界。”[6]而在這些血淚斑駁的字里行間,作者的憤怒與控訴、憐惜與哀矜之情也極致彰顯。
當然,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更大程度地表現為“仁愛”“慈善”以及“道德感化”的巨大力量與作用。正直善良的米里哀主教無疑是人道主義的堅定貫徹人。他一直摩頂放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這個冷硬似鐵的社會增添溫情的星星之火。冉阿讓對其恩將仇報,偷走了他的銀器,之后被警察逮捕。他對此并未大發雷霆,反而異常溫和地幫其圓謊解圍,甚至更將自己的一對銀燭臺也贈予了他,希望他做個誠實的人。主教以德報怨的道德感化力量無窮,竟使已給社會判了罪并準備對其進行報復的冉阿讓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冉阿讓為之前的行為而真心懺悔,他決定要傳承米里哀主教的仁慈博愛,并將其播撒在這個窮苦人民的悲慘世界之中。之后,他便隱姓埋名,并苦學技術,興辦企業,救濟貧苦百姓,最后更是成為萬人敬仰的馬德蘭市長。然而好景不長,商馬第事件使冉阿讓身份暴露,不得已,他又開始了另一段苦難生活??v使不為人諒解,冉阿讓依舊未改初心,始終以博愛回饋這個向他張開血盆大口的社會。他努力撫養小珂賽特,使其蛻變成為一個無憂無慮的美麗姑娘。更有甚者,面對瘋狗般死咬著自己不放的警察沙威,他也彰顯了無窮的仁愛精神。當起義戰士把槍決沙威的任務交付于他時,他并沒有以暴制暴來一雪前恥,反而寬宏大量地將沙威放虎歸山。而沙威最后的投水自盡也昭示了人道主義精神的最終勝利。
可以說,雨果始終站在窮苦大眾的立場上,為其發聲、為其吶喊。這種從古希臘流傳至今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在雨果這里無疑得到了更大程度的發揮與張揚。
二、反抗社會與命運的英雄悲歌
英雄主義與悲劇意識也是古希臘文學中的精髓。希臘的神話與史詩刻畫了大量英雄人物——普羅米修斯、阿基琉斯等,他們身材健美、聰明睿智,敢于反抗強權、抵抗命運,不懼艱難與犧牲??墒?,在宿命的支配下,他們往往會飽受苦難、折磨,甚至最后更在命運鐵蹄的踐踏下溘然長逝,彰顯出一種令人震顫的悲劇美和崇高美。古希臘對英雄力量的極致歌頌,不僅“體現著希臘人對自然的抗爭和一種尚武精神,也表達出人類的自信和樂觀精神”[7]。也正因為他們自信樂觀、積極向上,所以面對苦難才沒有退避三舍,反而迎難直上。即使他們囿于命運的桎梏最終失敗乃至身死,也絲毫不減他們的偉大人性光輝。然而,這種大無畏的頑抗在神秘恐怖的宿命面前相形見絀,甚至不堪一擊。其實,希臘文學中的這種悲劇魅力正“在于通過‘悲反射‘喜,通過‘苦難顯示‘崇高,透過‘毀滅彰顯‘希望。它向世人昭示這樣一個真理:命運可以摧毀偉大崇高的人,卻永遠無法摧毀人的偉大崇高。”[8]凡此種種,都在《悲慘世界》這曲反抗社會與命運的英雄悲歌中有所反映。
誰都不可以否認冉阿讓是一個英雄??v使他有過前科,但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早已改過自新,將人道主義視為畢生信仰。商馬第的橫空出現卻使原本平靜的日子陡生波瀾。其實,這本是一個好機會。商馬第無權無勢,也沒有自辯能力,既然警方一口咬定他就是冉阿讓,那么只要冉阿讓自己秘而不宣,待這一案件了結,他也就可以真正高枕無憂了??扇桨⒆尣]有為此沾沾自喜,反而備受良心的煎熬與拷問,甚至一夜之間白了頭發。但經過內心激烈的交鋒后,他仍然選擇了挺身而出,供認一切。即使這意味著他將失去所有。果然,他再一次鋃鐺入獄。為了完成對芳汀的誓言,他再一次向無情的法律宣戰——越獄了。之后,他到德納第家贖回了珂賽特。誠然,冉阿讓很愛珂賽特,畢竟此時的他已一無所有,珂賽特是他唯一的幸福與支柱??伤械奈ㄒ粎s愛上了一個窮青年馬呂斯,這讓冉阿讓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因而當他知道馬呂斯要去參加巷戰九死一生時,他異常驚喜??蛇@狂喜并沒有維持多久,善與惡在他心中再次劇烈搏斗。最終,他選擇成全珂賽特的愛情,并去街壘參加了慘烈的巷戰,最后更是冒著生命危險背著昏迷不醒的馬呂斯潛逃下水道,將其送至吉諾曼家后卻又悄然離開。再后來,冉阿讓又將珂賽特送至馬呂斯身邊,并留下了近60萬法郎的巨款。至此,冉阿讓便真得孑然一身、一無所有了。
冉阿讓自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洗禮以來,就立誓要做一個人道主義者。他始終在用他的積極向上,用他的仁愛寬容,用他的人道主義同冰冷的社會相搏斗和抗爭。而且,他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自己,彰顯了無窮的英雄力量與崇高精神??墒?,殘酷的命運卻一次又一次摧毀他的努力。“雖然他最終達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卻無法躲避自身的被毀滅;雖然他一生幫助了許多被壓迫者,卻無法改變自己的悲慘遭遇。”[9]英雄主義與悲劇精神在《悲慘世界》這曲反抗社會與命運的英雄悲歌中,無疑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聯袂的史詩傳奇
眾所周知,希臘神話中,有這樣兩位天神:太陽神阿波羅和酒神狄俄尼索斯。前者乃日神,莊嚴持重,代表著光明與理性;后者為酒神,整日飲酒作樂,放縱欲望,代表著狂熱與非理性。受兩位天神不同特點的影響,文學史上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流派,分別主張不同的文學理念:阿波羅式注重理性的傳統創作,狄俄尼索斯式偏向情感的浪漫主義文化。毋庸置疑,19世紀前期的浪漫主義思潮是狄俄尼索斯文化思想的最完美體現,而后期出現的批判現實主義則更多的是阿波羅文學傾向,用理性的思想來評價社會現實。[10]雨果是法國浪漫派的領袖,他的作品大多體現著狄俄尼索斯文化精神。然而,他又“力圖把浪漫主義所推崇的偉大和現實主義所要求的真實結合起來,認為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才是藝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11]。因而,在他的小說中,雖然狂熱的浪漫主義占主導,但是對社會頗為理性地剖析、對戰爭極盡細膩地描繪等,亦穿插點綴其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水乳交融、珠聯璧合,共同造就一幕幕經典的史詩大戲。無疑,《悲慘世界》正是一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聯袂上演的史詩傳奇。
首先,小說獨特的人物和變化莫測的情節均體現出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主人公冉阿讓普通卻又極不平凡,他體質強壯,舉重若輕,而且身體輕捷泠然,活像一只飛鳥飛蟲,能夠借力飛檐走壁。而他一生遭遇之離奇跌宕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商馬第事件暴露了冉阿讓的身份,他再一次越獄。雖然他帶著珂賽特到了巴黎,但是仍被嗅覺比獵狗還靈敏三分的沙威覓到了蹤跡。沙威和他的助手們將冉阿讓逼入死胡同,形勢千鈞一發。在這危如朝露的時刻,冉阿讓突然急中生智,利用他那身飛檐走壁的絕技,以一根燈繩敏捷地越過高墻,落到了修道院里。更加巧合的是,在修道院里,他見到了被他救過性命的福舍勒旺。福舍勒旺將他與珂賽特掩藏起來,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能長時間地隱居修道院,他們必須要先離開,然后才能變更身份光明正大地進去。冉阿讓同福舍勒旺商定,自己躲進死去的修道嬤嬤的棺材中,到了墳場,由福舍勒旺灌醉埋葬工人梅斯千爺爺,這樣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順利逃離。計劃看似萬無一失,可終究趕不上變化——梅斯千爺爺突然去世,新來了一個叫格利比埃的漢子。論武力,福舍勒旺萬萬敵不上這個年輕且壯實的人。情況變得危急起來,多耽誤一秒就多一分暴露的危險。然而,福舍勒旺終計上心頭,趁其不備偷走了格利比埃的白色紙片兒,迫使他離開公墓。冉阿讓這才得以成功脫險?!@些情節緊張與舒緩交織,必然與巧合并存,令讀者之心忽上忽下,隨人物命運波動起伏。其實,書中類似如此般扣人心弦的場景數不勝數,作者極盡夸張離奇之能事,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立體,情節也愈發張力十足。
其次,小說也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表現出豐富的歷史內容,有著很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小說以偌大的篇幅描繪了法國19世紀前半期的社會生活圖:虛偽的法庭、可怖的監獄、偏僻的小城、新興的工業城鎮蒙特勒伊、藏污納垢的客店、巴黎大學生麇集的拉丁區、慘絕人寰的滑鐵盧戰場、硝煙彌漫的街壘等皆顯示其中;富人們的驕奢淫逸、燈紅酒綠,窮人們的悲愴凄苦、啼饑號寒亦表現在內。雨果嘔心瀝血繪畫出的這幅觸目驚心的長卷,絕不是他的向壁虛造,而全都是赤裸裸的社會現實。對此深惡痛絕的作者站在人道主義的高度,用鋒利的筆尖毫不留情地戳破華麗的幕布之下隱藏的所有罪惡。除此,雨果對戰爭的描述也力爭忠于歷史?;F盧戰役的繪寫雖然是大刀闊斧式的,但是事件的發展順序、每一個重要細節,都不違背歷史事實,拿破侖的慘敗也早已命中注定,這些都是現實主義的觀點。
總之,《悲慘世界》已然達到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巧妙結合的藝術境界。這部史詩通過對薄如蟬翼、賤如草芥的人物命運,撼天動地、慘烈壯觀的戰斗場面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場景的描摹刻寫而令無數讀者心靈為之悸動震顫。
四、結語
總之,作為西方文學的發端與濫觴,古希臘文學無疑垂范后世,功不可沒。雨果無疑是其中深受這流風余韻熏染的一位文學巨擘。首先,他的人道主義思想足以享譽世界。他始終站在人道主義的高度,以其淑世情懷彰善癉惡,無所顧忌地披露和通詆那個粗鄙濁臭的社會。在他的皇皇巨著《悲慘世界》中,這種人道主義的思想體現地尤為盡致淋漓。除此,在這部小說中,平民英雄冉阿讓身上的積極向上的崇高力量以及同命運搏擊的悲劇精神,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聯袂成就的史詩風格,也都是希臘之光燭照下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柳鳴九.文學史:法蘭西之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5.
[2]鄭克魯,蔣承勇.外國文學史[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羅國祥.雨果學術研究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221.
[4]寒冰.《悲慘世界》人道主義思想淺析[J].法國研究,1985 (04):89.
[5]雨果.悲慘世界[M].金孩,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343.
[6]鄭克魯.法國文學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48.
[7]劉綠宇.希臘神話的人文精神[J].南都學壇,2006 (06):75.
[8]付麗萍.英美文學中希臘神話的浪漫主義足跡與文化積淀[J].芒種,2012 (16):35.
[9]杜進.冉阿讓:人道主義的追求者與殉道者[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3 (02):46.
[10]馮艷.談古希臘思想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DB/OL].http://www.lwlm.com/yingmeiwenxue/201112/599855.htm,2018-8-16.
[11]柳鳴九.法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