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玲萍
摘要:豐子愷在《中國美術在現代藝術上的勝利》一文中說:“我沒有學過中國畫,然讀古人畫論,深信中國畫亦須從‘寫生中著手,不可一味臨摹古人。中國畫自古有著獨特的意蘊內涵和內涵之下的筆墨技法、創作觀,不同于西方繪畫對景寫生尋求真實感,中國繪畫重在寫“心中之意”,此心中之意需要作畫者一系列的方法,本文著重探討寫生階段與創作階段不同的思考,旨在總結繪畫經驗。
關鍵詞:中國畫;寫生;創作
一、吾師心,心師華山
此語和前人所說“心師造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相類,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不朽名句,畫家應該以自然為師,在結合自己內心的感悟,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范寬,北宋山水畫四大家之一,早年學五代的荊浩以及北宋前輩李成。隨有所得益,總認為尚出其下,便決意到大自然中對景造意,終于自成一家,他常住在終南山的林麓間,獨自入山林,深入觀察、寫生,所以他得山川之貌,畫出了山水畫經典之作《溪山行旅圖》,范寬以一句話總結了他的感悟: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我們在學習中國畫時,應以師傳統與師自然相結合,臨摹到寫生,寫生整理再到臨摹,不斷的體會才會有收獲。
二、搜盡奇峰打草稿
我們積累了傳統的技法知識掌握中,回歸自然,面對自然,有時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尤其在圖式方面,尤為難以擺脫前人的某某家模式,但是“筆墨當隨時代”,我們今人所處的環境,所見,所聞客觀上限定我們的意識思維,再則,古人寫的是也是自己生活,今人亦是如此,舉個通俗的例子,古人山水畫里車馬行人換做今人的汽車似乎是那么的不搭調。著名畫家錢松巖作畫雖把“師古人”為基根,但更注意培養對事物觀察和揣摩。五十年代,功力雖深的錢公仍未跳出石溪、石濤、沈周和唐寅的筆墨,文人畫習尚濃。在六十歲后壯游祖國名山大川后銳意探索,創造出自己的藝術特色,巧妙地把傳統技法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激發出熾熱的創作情懷,一批驚世駭俗之佳作躍然紙上,名震中外。當我們胸中有丘壑時,就不難下筆了,這說明對自然多觀察,多思考對我們的創作尤為必要。
在創作之初,我們應該訓練自己構圖的力,東晉顧愷之提出“置陳布勢”,南朝謝赫提出“六法”之一:“經營位置”,也就是用心安排畫面。唐代張彥遠說“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李日華說“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經營位置”也就是中國畫的構圖。如何構圖似乎全隨畫家自己的意念來安排,只是這種對畫面內容的剪裁、組合需要獨具匠心,因為千篇一律的構圖模式會使人生厭。構圖是畫家為了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而創作的一種視覺形態的框架。簡而言之,中國畫的構圖就是,確定畫面各部分的位置,就是布置黑白,就是以審美原則安排畫面內容。以命題來創作一幅畫,至少十個構圖,平時這樣的訓練有助于我們發展思維,不至于囿于古人的程式中,再到寫生中或是對寫生的整理創作中是很有幫助的。
三、抒寫胸中之竹
鄭板橋在一題畫小品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畫家面對自然景色為其所感動,靈感隨即迸發,只想馬上把它畫下來,但此時,畫家在自己的腦海中已經將所繪的事物根據自己的感知和分析進行了藝術的處理,此時的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了,我們面對大自然寫生的時候也同樣是這樣的感受,從構圖到想想完成作品后的大致效果,這時,在落筆后和我們之前所設想的比較可能又是一番面貌,因為創作過程中不僅是筆墨的再現也是很多隨即感知的變化促使我們不斷的調整畫面效果的一個過程。另外,在我們學習了前人的傳統基礎上,面對怎樣去刻畫大自然的新鮮事物時,觀察事物,明白自然事物的生長結構同時要回顧汲取前人經典之作的藝術思維以及思考前人的筆墨技法該如何為我所用,這樣的寫生才是對我們提高有幫助的。
四、庶兔馬首之絡
明代畫家提出的這個論點十分重要,即不要像馬絡那樣套在任何一個馬嘴上都合適,一個畫家雖然有著自己強烈鮮明的藝術風格,但在表現某一山,或某一水時,往往也缺乏這個具體山水的個性。明末清初革新派石濤在《苦瓜和尚語錄》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我自用我法”的豐富見解,我們身處中西文化大交流的時代,視野也更加開闊,此時,我們也在學習和繼承中國畫的傳統精神,在當下的藝術潮流中在我們可以吸取一些新鮮事物在畫面中別開生面來提高我們作品的新意。
參考文獻:
[1]王伯敏.關于國畫寫生與臨摹的關系[J].美術研究,1957 (01).
[2]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劉曉.心師造化,物我為一[D].湖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