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菊
摘要:馬克思主義學說論及的人類解放思想和當前享譽世界展現中國方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兩者在產生背景及具體特點上雖有所不同,但這并抹殺不了兩者間實質上存在的理想與現實、普遍與特殊、終極與當下、長遠與近期等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辯證統一關系,看似迥異的兩種表達,實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強大對接。
關鍵詞:人類解放;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全球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享譽世界的同時也引起部分西方國家的質疑與爭議,部分勢力借此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威脅論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將其視為中國崛起稱霸世界的一種話語宣誓。而實際上,中國的強大一定是伴隨著和平特質的,中國威脅論終將成為無稽之談,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所論證的實現全人類解放思想一脈相承、不謀而合。
一、人類解放思想的產生及其特點
人類社會是一個內涵多樣、結構繁雜的龐大體系。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旨趣對其進行具體形態的劃分。根據人與外界依附關系劃分,可將人類社會分為人的依賴階段、物的依賴階段以及自由發展階段:人的依賴階段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初始階段,在此形態下,生產力只是在狹小的空間里和孤立的地點進行著;基于物的依賴而形成的人的相對獨立性是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有了相對開放的社會物質交往、多樣的關系、各異的需求和綜合性的能力體系;在此階段鋪墊的基礎上,個性自由的第三階段便相繼而來,這一形態下,個體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群體的社會財富由群體的共同社會生產力產生。也即人們常說的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社會的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而第三階段的真正實現必須建立在全人類的徹底解放這一前提之下。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首次提出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的區別,并最終把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作為人類命運的最終歸屬。全人類徹底解放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人類從自然界的奴役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類從舊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成為社會關系的主人;三是人類從剝削階級的思想觀念下解放出來,成為社會意識的主人。馬克思主義的人類解放思想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1.視人類為一個現實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的這一根本轉變是通過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哲學而實現的。黑格爾派以思辨的、頭腳倒置的形式將人徹底抽象化、宗教化了,他“把人變成自我意識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識變成的人的自我意識,變成現實的人也即生活在現實的實物世界之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的自我意識”[1],同樣,他將“人類的歷史變成了抽象的東西的歷史,因而對現實的人來說,也就是變成了人類的彼岸精神的歷史。[2]”費爾巴哈是馬克思恩格斯走出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一個重要橋梁,但他也未能真正理解“現實的人”的真正含義,仍然只是從抽象的、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人。
2.引入實踐觀堅守徹底的唯物史觀
與黑格爾哲學中強調的人的類特性主要是理智活動、理性思辨活動不同的是,馬克思在肯定理智活動也是真正人的活動基礎上更加強調“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才是人最重要的類特性。
3.將關注的重心轉向廣大人民群眾
實踐活動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而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正群眾性活動。所以,關注人類命運首先是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是關注社會歷史中一直被忽視的社會絕大多數的命運。也只有關注人們的物質實踐活動,才能發現歷史的真相,才能立足于真實的歷史,才能發現規律,最終為真正改變人類的命運建立科學的理論。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及其特點
“共同體”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而后其內涵日益豐富與拓展。2011年《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中倡導不同類型的國家、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甚或擁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之間均可以結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3];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4];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作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的報告中系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而后,總書記又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不斷充實、豐富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伴隨內涵的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也展示出了愈發鮮明的特點。
1.中國智慧的本土特色
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今天,全球性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區某些時間段這些問題對民族國家的威脅形勢日益嚴峻,諸如環境問題、糧食安全、資源短缺、人口爆炸、網絡安全、流行疾病、跨國犯罪等等。為了這些問題的解決,世界各國都有過自己的思考與展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正是中國立足本國國情、放眼全球的大視野下貢獻出的中國思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滲透著濃厚的中國特色。
2.求同存異的世界多樣性
中國和平崛起的態勢不可阻擋,諸如中國威脅論、中國稱霸論之類的聲音也大有市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雖扎根中國本土,但卻從未要拒絕差異性、多樣性,現實世界,人類生活圈千姿百態、婀娜多姿,不同膚色、宗教、種族、語言、文化、社會制度的人們膠糅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樣的共同體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
3.天下情懷的民族超越性
中國夢的實現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是機遇、是發展,沒有命中注定的修昔底德陷阱,也不會有塔西佗陷阱,更有信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意在實現未來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舵,游戲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制定,國際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謀劃,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的美好圖景,進而實現整個人類的終極奮斗目標——全人類的真正解放。
三、人類解放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學說論及的人類解放思想和當前享譽世界展現中國方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兩者在產生背景及具體特點上雖有所不同,但這并抹殺不了兩者間實質上存在的理想與現實、普遍與特殊、終極與當下、長遠與近期等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辯證統一關系,看似迥異的兩種表達,實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強大對接。
1.理想與現實
馬克思主義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生產力水平異常發達、社會物質財富極為充沛、落實社會公有制、實現產品的按需分配、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消失、階級和國家政權組織形式自行消亡、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最終實現每一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也即建成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的聯合體”。今天,全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還不夠高,遠不足以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尚不完備,如此情況下,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真實而有效地回應了社會現實。
2.普遍與特殊
全人類的徹底解放關乎全天下,關乎每一份子,無國別、無種族、無宗教、無膚色、無地域等區別,是一種普世價值,是一種終極關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發起于中國,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朝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體現中國共產黨對于中華民族發展規律的把握,極具中國特色;而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也依托于對世界歷史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對當今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順應、以及對于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展現了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世界人們對于未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共謀共治美好生活的憧憬、期待與渴望。
3.理論與實踐
人類解放思想的歷史邏輯表征了構建共同體的歷史必然性,人類解放思想的理想性和現實性決定了共同體思想的階段性和長期性,人類解放思想無產階級的動力主體論證了構建共同體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總而言之,人類解放描述的是人類社會的歷史規律,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它在21世紀的實踐化展開。人類解放思想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滋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出現使人類解放思想脫離被束之高閣、高高在上困坐象牙塔的現狀,理論有了實踐的路徑才會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實踐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引方能減少盲目性、隨意性。
4.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強大對接
人類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終極指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可看成是關于人類未來命運走向這一話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下所給出的最新回答。這一思想的出現,向世人貢獻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智慧的同時,更是中國話語權的一種構建,在頂層理論設計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不謀而合般的強大對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7.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3]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 [N]. 人民日報,2011-09-07 (15).
[4] 胡錦濤 .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N]. 人民日報,2012-11-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