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煜婕 周爽
摘要:通過范疇層次理論來揭示當今水果的范疇,從而分析水果范疇層次以及范疇錯置問題。另外,作者以35歲以下的女性作為調查主體,運用基本范疇層次理論和范疇錯置等相關范疇理論來分析調查的結果,并研究在她們的認知中,水果范疇層次是否能清楚地區分。
關鍵詞:水果;范疇層次;范疇錯置;女性認知
范疇化如今是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很多學者對這一領域進行過深層次的研究。范疇理論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經典范疇理論與現代范疇理論。現代范疇理論中包含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疇理論以及范疇層次理論。筆者主要基于現代范疇理論中的范疇層次理論來分析水果范疇錯置的原因。
萊考夫(Lakoff)將范疇層次劃分為三大層次——上位范疇、基本層次范疇和下位范疇。在上位范疇中,范疇內成員之間的相似度較低,所以與基本層次范疇相比上位范疇的區別性特征要少。下位范疇則是對基本層次范疇的進一步細化,它與基本層次范疇結構極其相似。而基本層次范疇又極為特殊,這一層次范疇提供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關事物的最大的相關特征。因此,很多事物的原型都出自于基本范疇層次。
本文旨在通過范疇層次理論分析當今處于35歲以下這一階段的女性群體的水果認知,從而探究人們對水果范疇及其范疇層次的認識。
一、水果定義及分類
水果的定義有兩個角度。植物學角度:水果是開花植物的結子結構,由開花后的子房形成;日常生活角度:水果通常是指一種與植物的肉質種子相關的結構,它口味一般是酸或甜的且可以生吃。從本文的研究角度來看,范疇層次將事物分為科學分類和民間分類兩大種。水果的科學分類包含人們日常中熟知的水果,一些蔬菜以及其他種類的堅果。民間分類則將水果分成三大類:第一類是漿果類。這一類其中包括草莓、藍莓、樹莓、葡萄和桑葚等;第二類是柑橘類。這一類其中包括檸檬、葡萄柚、甜橙和金桔等;第三類是核果類水果。這一類其中包括桃、李子、櫻桃和荔枝等。
二、調查問卷分析
本研究采用調查分析方法,以水果作為研究范疇,面向35歲以下女性發放此調查問卷。問卷共包括12道題目,其中選擇題11道和排序題1道。問題設計如下:
1.您喜歡哪些水果
2.您在買水果時最注重的是
3.您每月的生活費大概是
4.您喜歡什么口感的水果
5.您希望吃到什么樣的水果
6.您通常吃水果的方式是
7.您怎樣挑選新鮮水果
8.您對水果的理解是什么
9.您認為西紅柿是水果嗎
10.以您對“水果”一詞的特征理解,哪種水果最為貼切
11.“水果—蘋果—紅富士”中哪一個詞與其他詞相比更具有代表性,更為經常使用
12.請您依照以下所提供的水果選項,為他們作為水果典型的代表程度打分
其中第9題主要區分被調查者能否弄清水果范疇內的成員,目的在于分析被調查者群體是否對水果范疇有著錯誤的認知進而導致范疇錯置的產生。第11題主要研究以水果為對象的范疇層次,并通過選項探析被調查者群體在日常生活中會主要使用哪一層次。
(一)范疇錯置分析
范疇錯置是語義錯誤或本體論錯誤。在這類錯誤中,人們常常把某個特定范疇的事物劃分到另一個不同的范疇中,或是將其歸類于一個本不可能屬于該事物的范疇中。以西紅柿為例。西紅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個很難在水果和蔬菜這兩大范疇中劃分的事物,但西紅柿嚴格來說是一種水果。我們列出了一些水果原型的特征,并提供一些相關的重要特征,并將西紅柿與水果范疇內其他的成員進行分析比較。(見表1)
從表1可看出西紅柿具有水果的特征。根據上文提到的植物學角度,西紅柿是漿果類水果,它可作為可烹飪性水果。
據調查結果,被調查者中認為西紅柿不是水果而是蔬菜占47.12%。44.23%的被調查認為西紅柿是水果。還有8.65%的被調查者無法確定西紅柿是否為水果,這表明有55.75%的被調查者無法很好地區分西紅柿這一事物到底屬于哪一范疇。
另外,研究也分析了被調查者的教育水平程度與水果范疇錯置的關系。如下頁圖1。
據圖1,P值等于0.75(P>0.05),亦即教育水平程度未能影響被調查者對于西紅柿這一事物所屬范疇的認知,即被調查者的教育水平程度與其水果范疇認知無關。通過調查發現,西紅柿在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經歷中,常常作為蔬菜這一類的代表出現在其的認知范疇內。亦即,影響范疇錯置的原因不在于受教育水平程度,而在于其接收范疇的信息源。
(二)范疇層次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水果范疇的錯置原因,我們對關于水果范疇層次的第11題進行了詳細分析。題目設定“蘋果”為基本層次范疇,其上位范疇為“水果”,下位范疇為“紅富士”來探究被調查者更偏好于使用哪一范疇層次來描述水果。
據調查結果,50%的被調查者傾向于使用蘋果來描述水果這一范疇,可見蘋果作為水果范疇的基本層次范疇被廣泛使用。而下位范疇紅富士的使用率僅占總體的16.35%,可見此下位范疇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被廣泛地使用。通過問卷中其它問題的答案匯總可知,蘋果仍可作為35歲以下女性群體的水果范疇的原型。
筆者認為,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被調查者在童年時期習得關于水果的新單詞時的第一個單詞就是“蘋果”或者是英語的“apple”,這對被調查者的認知留下了深刻影響。另外,西紅柿雖具有水果范疇的特征,但并未成為水果范疇的原型。所以西紅柿未能像蘋果一樣,成為基本范疇層次的典型代表。
三、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大多數的被調查者(本文中指35歲以下的女性)尚不能很好地區分水果與蔬菜的范疇。以西紅柿為例,人們經常把西紅柿錯認為是蔬菜,這種錯誤的觀念形成于她們的早期家庭與學校教育,但這與教育水平程度無關,而與教育經歷對其認知的影響程度有關。
筆者認為,早期教育經歷會將某一個體項目固化為錯誤范疇的成員。由此可見,個人早期有關語言的受教育經歷會對其認知產生巨大影響。
參考文獻:
[1]Eleanor Rosch&Barbara; Lloyd.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M].Lawrence Erlbaum,1978.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a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Mauseth,James D.Botany: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J].Jones and Bartlett,2003.
[4]關稅.番茄是水果還是蔬菜[J].北方園藝,2009.
[5]梁麗,馮躍進.認知語言學中的基本層次范疇及其特征[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
[6]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