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樂妍
世上的事,人們做了,大多求一個結果。榮譽也好,轉變也好,終歸是有所求的。但還有兩種情況是例外,一種是不問結果,一種是不論結果。
人生下來就在社會上扮演著某種角色,承擔著某些責任。有些事是我們的責任,不管有用與否,難易與否,屬于你的事,就應該盡全力去做,而不是因困難或沒有結果而放棄,此之謂不問結果。
不論結果的事,做與不做,看似一樣,其實完全不同。魯迅曾將腐朽的中華民族比作沉睡在沒有出口的鐵屋子里的人,大火已經燒過來,將他們喚醒也毫無意義,所以他曾一度消沉。但吶喊真的只是徒勞嗎?多少有識之士在他的吶喊下奮起,即便反抗只留下了一抹“淡紅的血色”。但抗爭的精神、不屈的意志終將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鋒利的長劍。《四世同堂》中,瑞宣在日本人慶祝中國領土淪陷的游行上,既擔心有人反抗,卻又希望有人反抗。盡管他清楚反抗只會有血淋淋的下場而并不能改變什么,但當慶典上所有人都緘默時,他還是忍不住痛心嘆息道:“北平已經死了”。一些事,做與不做,更多地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的體現。可能影響微乎其微,但它至少證明了這件事還有人做,還有人在做。
還有一類人,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行“明知不可”之事。孔子懷一顆濟世之心,游天下傳道,也曾被隱士不理解和嘲笑,認為他不可能改變這個黑暗的社會。孔子自然知曉自己“道之不行”,但,那是“下學人事,上達天理”的豁達和問心無愧。中華民族最主要的儒家思想,正是有著“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入世精神。明朝魏忠賢結黨營私,謀殺異己,把持朝綱,但仍有無數正義之士縱死不妥協,不過是為了堅守心中的道義。心懷天下,順心而為,問心無愧。“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古人早已用行動證明了這句話。
當今社會,“敢為天下先”的人已不多見,就連屬于自己的責任都不是人人可以盡到。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心變得浮躁而功利,似乎做的每一件事都懷著一定的目的。“我不做的事,有的是人做”,這其實是逃避責任的借口,為自己的怠惰找理由。“我不做的事,沒人會做”,但只要你做了,其中的意義,自然大不相同——做了不一定有用,但至少能證明我曾努力過,心中坦蕩,不留遺憾。
該做的事,不問結果去做。想做的事,不論結果去做。
不必太在意結果,不過是責之所至,心之所向。
(編輯:關曉星)
評點:孟鄰
寫責任的文章很多,如何避免空洞和流于口號式的吶喊,這篇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亮點在于有邏輯的推論和有力的證據:有的事不問結果,因為是該做的;有的事不論結果,也要去做,因為是想做的,因為涉及到如何使社會變得更好。責任所至,就是心的方向,至少可以使人生無悔。文章語言并不華麗,但句句在理,有很強的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