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璐
一直很喜歡一句歌詞,“淋雨一直走”。蘇軾的《定風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有張志和的《漁歌子》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都是一派云淡風輕的味道,瀟瀟灑灑地面對突如其來的雨,讓人艷羨,尤其是淋著大雨,負重前行的我。
手上撐著一把脆弱的傘,雨水順著它光滑的脊背留下,形成一道雨簾,把我和別人,和這天地都隔開了,朦朦朧朧,只我一人漫無止境地踏著齊腳深的水,把書包懷抱在胸前。
雨是那么的自由,水是它,冰也是它,霜、露、霧、雹,都是它的化身。它來也自由,一不高興就砸下來,看人們抱頭鼠竄;它去也自由,順著路不回頭地走下去,戀家了就向天上擺擺手,太陽自會探出頭來將它接走。可我們卻不那么自由,幼小的時候,被困在嬰兒車里,然后長大了,被綁在路上,求學、求職、結婚生子、奔向死亡。還有一輩子沉溺著的愛恨情仇,說不完的家長里短。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低頭一看,無數雙手在拽著我。我們也和雨一樣,影響大氣環流,飛向世界各地,卻無法像它一樣不告而別,無憂無慮。
雨是純凈的,它晶瑩剔透,滋養萬物,在陽光下絢爛地消亡,活潑潑地向世界展示它的美好。然而雨也是骯臟的,每一個它的存在都意味著一個凝結核,塵世中的臟亂被它包含。就像有周敦頤歌頌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也有另一句話直刺我胸:“蓮是世界上最險惡的生物吧,明明根深深藏在陰暗的污泥里,卻要給世人看它清高的模樣。”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雨是無欲無求,滋養萬物的存在,但其實它是最貪心的一個。如果在夜半降臨人間,一個個小小的身軀,轉瞬便會消散在初晨的陽光中。然而它就是這樣,霸占著所有人的心,讓所有人都仰望著天,等待它的降臨。
終于抵達教室,雨勢漸收,但云還沒有散去。一派灰蒙蒙的天,還在繼續。
如今還滿地潮濕,又一輪大雨將至。時間、記憶,我與它從前的電光火石,都在消逝,在隨著卷著落葉離去的風,逃離被沖蝕。
(編輯:關曉星)
評點:鄔雙
文章構思巧妙,由去教室路上遇到的雨起筆,以入室雨勢漸收收束,既有對雨的細節描寫,又有對雨的特點和品質的辯證思考,以及對自由的渴盼與無奈,虛實結合,實有細節,虛由實來。擬人、短句、想象和豐富的引用使得語言靈動、富有情感與思辨。短短一段路,突然一場雨,卻寫得引人入勝,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