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齡鍇
嬉戲潮流的浪尖上,我看不見海底的豐富,似乎有些遺忘;孤立在時尚的頂峰上,我聽不見山間的鳥鳴,似乎有些淡然。我是否真的都忘卻了?
直到有一天,只留有皮囊的自己,為著虛空呻吟時才發現自己早已不能像杰克·倫敦那樣吶喊,卻只能體會在走近魯迅之后才有的徘徊。我才知道我已走遠。
記得海明威給與我對海的渴望,有種沖動,發自文化的搏擊,未曾想,我卻爬錯了浪頭,刷空了自己;記得村上春樹給與了我對森林中鳥鳴的追求,有種力量源于文化的博大,未曾想,我卻錯過了鳥的天堂;記得沈從文給與我對河畔花香的幻想,有位伊人,走在文化的胸膛,未曾想,我卻迷失了方向。
走遠了,我想回來。
我不要沉醉于那糜爛的情愛歌詞,不要依戀于亂耳絲竹。我多么渴望重新踏在文化的故土,去尋覓一方自己的天空。
我真的想回來了。我像孩子渴望母親一般,期盼回到文化的懷抱。不想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動物,我需要文化對我的撫養。麥克風的叫喊永遠無法激起內心的澎湃,那些亂耳絲竹給我的只有憂傷。
我終于知道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嘆在誰的心坎;終于知道冰心的《繁星》該點綴誰的世界;也終于明白海子的“那片海”在春暖花開時,潤色了誰的眼。對,應該是我的這樣一個走遠了的人的心坎與眼眸啊!
我要回來了,我再次看到了那一雙可愛的關雎、逍遙的鯤鵬,聆聽到了大江東去的滾滾濤聲……
走遠了,我一定回來,重拾歲月歌下的甲骨,輕讀經典的文字。我將走進我夢想的藍色國度,在那里杜甫告訴我文化的筆是需要勤耕不輟的。我現在沐浴著文化的圣水讓我遠離了世俗的淺薄。
走遠了,我想回來。我知道那是誰在唱著《大風歌》流淚,我知道那是誰為游子所掛念,我知道那是誰為了忘卻的紀念而激憤……
走遠了,我想回來。
(編輯:李躍)
評點:張沂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我們總是被催促向前,追求新的、快的、好的,以為那才是人生意義的終極目標。驀然回首,才發現已經走遠良久,故鄉不在。故鄉,不僅僅是地域意義上的故土,還可以指精神上的文化家園。文章獨具慧眼,在喧囂的潮流浪尖、時尚頂峰上能呼喚“回歸”,客觀冷靜,難能可貴。作者行文流暢,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一唱三嘆,“我想回來”“我真的想回來了”“我要回來了”“我一定回來”,情感越發堅定,字里行間鋪陳中華文化的精髓,清醒地認識到失去內核的肉身軀殼只能迷失在前行的道路中。人生,不只是單行道,回家,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