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澍楠
古戲臺的楹聯,埋葬了前世夢散的孤寂:“一枝花開向牡丹亭,沉醉東風情不移;四聲猿驚回蝴蝶夢,浩然明月想當然。”我愿將這作為舊式情的闡釋。
新與舊只是時間維度上的相對概念,因此衡量一份情感從未有過格式化的標準,它是世人刻意淡化感性時孑然的一闋相思,是眾生浮化時代挽歌時深吟的一曲難忘。
一曲深情樂章,難忘舊時平常。不是每一個日子都需銘記,而是在每一個值得被銘記的日子里,即便半生漂泊,依然雨打歸舟。在被貧窮與戰爭洗禮的日子里,那些被饑餓與炮火侵襲得體無完膚的人們,守住了內心的凈土,在貧瘠的土壤中綻放簇簇蓮花。我想,所有的情感都有一個無指向性的目的,舊式與否都不例外。人們習慣于把恥于啟齒的軟弱寄托在另一種形式的情感上,包括寂寞,包括恐懼。但這份情即使摻雜了異物也仍然是純粹美好的,這或許就是舊式情感的韻味吧。
當每一天只剩一個日期符號的骨架,不知又有多少舊式的情感成了頹圮的墟。
一曲寂靜夜華,難忘知己情長。“暮年一晤非容易,應作生離死別看。”這是陳寅恪與吳宓的訣別贈詩;“野人蓬戶冷如霜,問訊今惟一季長。”這是陸放翁與張季長的曠世友情;“昨夜三更夢見君”“惟夢閑人不夢君”這是元稹與白居易的千古佳話。舊式的友誼,以文學、美酒、清茶為載體,跨越地理的阻隔,模糊身份的尊卑,只要兩心相合、兩情相投,靜默對坐的和諧遠勝過千言萬語的矯情。
我一直相信,情感本身不會變化,變的是擁有情感的人。不論是薩特的“他人即地獄”,還是松浦彌太郎的破裂關系論,都共同指向了現代情感的脆弱性與虛無性。我并不否認純潔友誼的存在,但當我眼睜睜看著阿諛奉承的套話掩蓋了文學的光輝,千杯不醉的烈酒翻涌著浮夸的泡沫,又怎能不懷念舊式的友情呢?
一曲天倫之樂,難忘團聚歡顏。“總有回家的人,總有離岸的船。”血濃于水,骨肉情深,舊時的人們在顛沛流離中盡管散落津渡,恒有一輪守護他們的紅日,等候于深夜的山頭。對于年長的人來說,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年紀,同輩的友誼擋不住閻王爺的一紙詔令,彼時的愛情少了些花好月圓下的一見鐘情,唯有子孫滿堂的塵世之暖能予皺褶的生命以欣慰與活力。無數個寂寞簌簌堆陳,終于盼來云開月明之日,觥籌交錯間,老人的情溶入醇香的酒中,一飲而盡淚滿衫。舊式的情啊,唱著寂寂的沉音,卻終得撥云見日,一嗓嘹亮刺破蒼穹。
孔夫子的一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還有多少游子銘記?心懷“近鄉情更怯”的人們又是否聽進了父母的叮嚀?“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話莫非只是一紙空談?沒有親情潤澤的齒輪終究走向報廢,失去小家庇佑的人生必將空擋滑行。
想起東坡先生的那句詩:“無限事,許多情,四弦絲竹苦丁寧。”
終是一曲難忘。
(編輯:李躍)
評點:何文魁
作者以“一曲難忘”為框架,從日常、友情、親情三個方面入手,闡述了舊式情感的韻味所在。又筆鋒一轉,將現代情感與之對比,更凸顯了前者的可貴與美好。作者在行文中不只是單純陳述自己對此種情感的看法,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個中聯系與前因后果,并進行剖析和反思,迸發思維的火花。從語言上看,古詩佳句信手拈來,辯證批判條理清晰,可謂是剛柔并濟。從結構上看,首尾轉合,論點分明,給人工整而不失靈動、變幻又不落呆板的印象。
下期賽題
最近,浙江某高職院校創業學院一名學生有7門功課不及格,但因創業表現優秀,最后學校經研究破格讓他如期畢業,還推薦該生參評浙江省優秀畢業生。此事一經報道,旋即引起熱議。
從網上輿論來看,持肯定態度的認為這樣的決定能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創業實踐;持批評意見的則認為學校的做法對其他學生不夠公平。(選自《作文與考試》高中版2018年27期《掛科7門與“創業表現優秀”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