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娜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內涵、特點
中國志愿服務事業的開展始于 1993 年底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在青年志愿者行動中,有一個重要的群體——大學生志愿者。通常,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由具有一定思想覺悟、熱心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的在校大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向社會、他人提供義務服務,奉獻愛心的一項社會服務活動。我國志愿者活動包含了廣闊的服務內容,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技、文化、衛生下鄉活動。二是環境保護活動。三是大型活動中的志愿服務。四是社區援助、公益事業和弱勢群體幫扶活動。
隨著新形勢的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出現新的特點,主要概括如下幾點:
一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一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活動形式多元化。西方國家的各種志愿服務活動逐漸傳入我國,豐富了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志愿者成長意識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及條件、愛好參加不同的志愿服務。
二是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呈現功利化趨勢。從之前的“學雷鋒做好事”,到目前的“利益原則”志愿服務?,F在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和合測評加分、入黨需要、為就業增加籌碼等相關聯。
二、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蓬勃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目前新形勢下,在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行政化的管理與志愿者精神背離
目前,國內各高校普遍采取三個層面、行政指派化的志愿者組織方式。這種行政化的命令不是大學生完全的自愿行為,只是“要我參加”,而不是“我要參加”,它造成了大學生被動地參與,使得志愿者行動有時流于形式,志愿者組織凝聚力不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志愿者行動的教育和引導功能。
2.志愿者素質與現實要求有差距
一是實踐能力有待提高。處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社會閱歷少,實踐能力不強,專業服務水平不高。因此,當在社會中被委以重任時,很難處理好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順利完成志愿服務都成問題,更談不上志愿服務水平的提高。
再加之,一些高校沒有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崗前培訓,導致志愿者工作績效甚微,難以勝任委派的工作,這不僅使他們的自信心備受打擊,而且影響其能力的發揮和繼續提供志愿服務的熱情。二是意志力有待加強。大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善于創新。但與此同時他們興趣轉移快,情緒不穩定,意志不堅定,又給志愿者行動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3.志愿服務尚未常態化、氛圍欠佳
大學生志愿服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自2008 年北京奧運會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大學生志愿服務“三月里來,四月里走的”的現象依然存在,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缺乏大型的、經常性的志愿服務項目、大學生的參與氛圍不夠,志愿服務尚未常態化、氛圍欠佳。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健康發展的應對思路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僅僅是大學生志愿者自身的原因,更是高校及全社會需要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尋求對策,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健康發展,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成效。新形勢下,既有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因此,我們要針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立足當下,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健康持續發展。
1.正確運用行政力量
學校的行政管理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具有重要影響。高校目前的志愿活動或多或少帶有政治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必須減少強制性的組織,給予志愿活動“自愿”的發揮空間,避免形式主義的做法,培養默默做志愿者,無私為需求者奉獻的公民精神。
2.提高高校志愿者素質
一切活動開展的順利與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志愿者的素質。當下全球文化背景下,國際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多,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志愿者走出國門,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面對機會與挑戰,大學生除了要具備良好的教育水平和終身學習的態度外,更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個人責任心,包括實踐能力、服務能力、意志力、溝通能力、團隊工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3.加強專業技能培訓
志愿服務培訓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僅憑個人的激情和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志愿者具備一定的技能和素質。隨著服務外延擴大,內涵加深,對志愿者服務的理解已經不再停留在簡單的愛心互助層面,而是提升到更為專業化、科學化的綜合行為,對志愿者的服務知識和技能要求必須提高。因此需要開展科學培育,擴充志愿培訓的新模式。
4.培育志愿服務文化,營造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好氛圍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弘揚和培育了志愿服務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的發展譜寫了新篇章,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同樣,積極培育志愿服務文化,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健康開展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