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充分利用城市發達的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平臺,廣泛建立以新媒體和數字化平臺為主的智慧黨建平臺和載體,實現了黨建由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構建出靚麗的基層黨建“紅色矩陣”。去年10月,旨在創新黨建宣傳教育,助推黨建工作轉型提升的蘇州“紅色矩陣”正式宣告成立。該聯盟由張家港先鋒、紅色綢都、波司登黨委等50家黨建新媒體平臺組成,成員單位覆蓋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基層社區等各個層面。該市目前已廣泛建立“互聯網+”智慧黨建平臺,建立了網站群、新媒體平臺組成的全方位黨建網絡平臺,建成“蘇州市網上黨員服務中心”等黨建新媒體平臺100多個,創新建立“先鋒e家”在線服務平臺,推動基層黨組織服務項目入庫上線,精心培育了集展示、交流、學習、服務一體融合的基層黨建“紅色矩陣”,實現了對全市55萬黨員的智能管理。
(蘇 組
點評:進入新時代,黨的建設系統工程也要不斷創新,只有積極推動基層黨建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實現基層黨建從簡單信息化轉向高端智能化,才能打通上下聯系的橋梁,實現信息共享。
上海浦東新區祝橋鎮鄧三村黨支部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結合張聞天故居所在地的區位優勢,挖掘好、宣傳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優勢,開拓基層黨組織與基層黨建服務點創新建設新路徑。他們結合黨建服務點、故居志愿服務隊等特色項目,打造以“黨建+家門口”的形式,成立“紅色管家”服務隊,通過不斷挖掘紅色資源,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質量。他們組建了一支紅色隊伍。以支部為核心,村支部書記作為服務隊的“總管家”,以12個黨小組為單位,任命12名黨小組長為核心骨干作為“小管家”,擔負起區域內黨員志愿服務隊的職責。他們制定三項工作制度。一是上墻制度。在“紅色管家”的家中亮出身份、作出承諾,并且全部上墻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二是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由鎮黨建中心、村黨支部、“紅色管家”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商討研究相關事項,發揮好協商作用,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年度考核制度。村黨支部對“紅色管家”制定考核細則,針對服務的落實情況,由各黨小組、村民小組共同考核,確保服務的數量和質量。
(鄧 民)
點評:“紅色管家”是一個創新。黨組織開展活動,也要根據當地條件和具體實際,不能漫無目的,空喊口號或者搞形式。深挖紅色資源 拓寬黨建服務,就是一個結合當地實際開展工作的好方法。
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互聯網企業黨建工作,將其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來抓,充分利用其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傳播優勢,不斷提高互聯網企業黨建工作質量。
掃描二維碼,可以加入騰訊黨委之家參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網絡平臺上啟動闖關游戲可以參加黨建知識問答,和小伙伴一較高低;參與網上視頻、微信推送,就能異地實時開展“三會一課”和黨員代表會議……騰訊公司黨委充分利用自身的“互聯網+”技術與思維,不斷創新黨建活動方式,增強黨建的吸引力。
廣州天河互聯網產業園在天河智慧黨建平臺開設主頁,注冊“互聯網產業園黨員之窗”微信公眾號、黨員學習交流微信群等,創立“互聯網+黨建”刊物,及時對黨務工作信息進行記錄、發布和展示,使產業園黨委下屬支部之間、黨員之間能夠及時進行思想溝通和信息交流。
在珍愛網的辦公場所,隨處可見的黨建元素,讓記者感受到了濃濃的黨建氛圍:黨員員工桌上的政治生日卡,黨建書吧,多樣化的黨建宣傳標語,黨員員工心愿墻……
點評: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互聯網穩定關乎國防、文化和意識形態等領域安全。廣東身處改革開放前沿,各種思潮更加活躍,互聯網斗爭更加復雜,但他們把黨建”覆蓋“互聯網,保證了互聯網企業的正確政治方向。
從4月開始,北京東城區首次開展的“周末衛生大掃除”活動正式啟動。全區各級黨政機關、駐區單位和街道、社區的黨員干部一起參與到大掃除活動中來。
活動當天,區政務服務中心、區統計局、區旅游委和區民宗辦的在職黨員來到建國門街道,與街道干部和社區工作者,以及平房區物業工作人員一道,參與了本周的“周末衛生大掃除”活動。黨員們分成兩隊,一隊帶著夾子,沿著大雅寶社區居委會周邊的各條胡同清理衛生死角、掃除路面積水。廢紙、煙頭、甚至藏在綠化帶里不易發現的垃圾,都被他們一一揀出清理,胡同更干凈了。另一隊黨員來到寶珠子胡同6號樓,幫助居民清理樓道內的堆積物。在職黨員和物業工作人員、社區工作者相互配合,清走了樓道堆積物、清理了衛生死角。天氣雖然陰冷,大家頭上卻忙出了汗。衣服臟了、手臟了,心里卻是火熱的。社區的居民說:“休息日你們還來幫我們清理樓道,真是辛苦了,謝謝你們!”
點評: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周末衛生大掃除”活動,看是小事,卻可以拉近黨員與居民之間的距離,加深機關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用實際行動為小區居民營造干凈整潔的環境,真正做到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樹立基層黨支部“為人民服務”的形象。
江蘇鹽城市亭湖區農委黨委組織機關黨員干部、下屬事業單位黨支部書記、主要負責人來到掛鉤聯系的南洋鎮龍碾村,與村組干部、黨員代表一起開展以“圍繞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農業精準扶貧”為主題的黨日活動。
農委近30名黨員干部深入村頭巷尾、田間地頭,集中觀摩了近年來該部門對龍碾村的幫扶成果,實地察看了農村道路橋梁施工建設、省級森林示范村建設、貧困戶脫貧等方面情況,并來到種植大戶吳東鋒的140畝大棚蔬菜基地,查看農委技術人員指導后的蔬菜生長態勢。隨后,又舉行“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活動。農委黨員干部與村組人員一起,結合各科室單位工作實際和村情實際,暢所欲言、直抒胸臆,交流幫扶想法、幫扶目標、幫扶計劃、幫扶舉措,不時產生強烈共鳴。
活動現場,鹽城市亭湖區農委黨委書記、主任馬梅介紹道,該部門先后爭取農業資源開發項目、省級“森林示范村”創建項目、“一事一議”農橋建設項目等各類項目資金1000萬元,新建13座機耕橋、2座防洪閘、6座灌溉站以及8000米水泥道路。開展“綠色扶貧”活動,新建標準森林綠地游園1個和12畝苗木基地,村莊戶均達15株綠化苗木,貧困戶每戶栽植3個品種6株經濟林木。“對龍碾村48戶低收入農戶的幫扶也取得較好成效,截至目前已脫貧32戶,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力度。”
(李文學)
點評:扶貧工作是一項解決民生實際問題的大工程,越大的工程越要從根基做起,做好這個根基就必須走群眾路線。做好扶貧工作,最應持之以恒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