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勝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如何才能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落實好“精準扶貧”,通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要真正落實“精準扶貧”,須從三個方面做起:
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強化正確思想引導。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引導、教育、培訓等,從根本上轉變貧困群眾“等靠要”的觀念。組織政策宣講會,在基層成立精準扶貧講習所。利用集中宣傳,采用村廣播、手機短信、發傳單及上門入戶等宣傳媒介進行宣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高宣講效果。組織開展“自力更生、主動脫貧”系列評選表彰活動,形成正向激勵機制。大力發展非公企業黨組織建設,積極倡導企業黨員、企業中層管理人員與貧困戶交朋友活動,用企業人員的智力和資源,為貧困戶提供智力支持。加強農村村規民約建設,農村移風易俗。弘揚優秀家風家訓,正德樹人,凈化民風。
1.大力加強技能培訓,增強個體發展能力。加大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用工技能培訓,因人因才設置崗位,確保他們有長期、穩定的收入。精準培訓,精準就業,搭建平臺。建立長久的經濟服務體系,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讓貧困戶掌握更多的種植、養殖、加工等技術,提高群眾文化、科學素養。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遠程教育等方式加大農民培訓,拓展農民信息視野,培養有科技素質、有專業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新型農民。
2.加強制度建設,建立激勵機制,完善利益分享機制。一是支持貧困戶與市場主體對接。支持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等市場主體與貧困村和貧困戶開展對接,通過產業扶持基金和扶貧小額信貸入股企業,與貧困戶建立“保底分紅”、“二次返利”、“優先就業”等利益聯結機制。二是強化產業扶持力度,形成收入倒逼機制。充分結合家庭成員結構不同,因戶制訂貧困戶增收項目。對于有創業意向的貧困戶,幫助化解技術資金等困難。積極投入“三農”產業,通過“三變改革”讓農民職工化、生產標準化、生產過程生態化、產品品牌化,增強農村經濟集壘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3.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基層黨性教育。建設學習型組織,加強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黨員政治素養,使黨員領導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設服務型黨組織,開展創先爭優評比。建設創新型黨組織,注入“創新元素”,創新載體、方法、內容,不斷增添黨建工作的魅力和吸引力,利用新媒體拓寬黨員活動陣地,在基層黨組織建立設立“網絡學院”、開設“微黨課”等。
1.優化政策供給彈性。第一,結合國家級政策(例如國家發改委的主體功能分區、環保部的生態功能分區等)整合資源,對不同類別的貧困村實施不同類別的減貧支持政策,把“兩項制度銜接”從戶級層面擴大到行政村層面,在村級層面實行“應保盡保”和“應扶盡扶”,尤其是對列入國家禁止開發區和部分列入限制開發區的貧困村以保代扶,推行政策性幫扶措施實現精準扶貧。第二,在國家現有自上而下測算貧困人口規模基礎上,同時采取自下而上的貧困群體識別參與制度,修正和確定貧困人口的規模,讓所有貧困人口都能被識別和確定;另一方面,在推行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工作中,把精準扶貧政策和要求(標準)融入到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篩選標準中。在關注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的同時,對片區外的貧困群體采取一視同仁的精準幫扶措施,確保片區內外的貧困群體不僅被識別,而且得到精準幫扶。第三,在貧困戶識別環節推行自下而上的參與式貧困群體識別方法,讓社區群眾代表(社區推薦的,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村民代表)和貧困戶(申請者)直接參與到貧困群體識別過程,同時購買第三方社會服務(地方民間機構、科研和大專院校等非關鍵利益相關者),確保貧困識別過程的公開、公正、透明,并且可核查和可追責。完善建檔立卡。
2.開展第三方評估。第一,保證第三方評估的獨立性,建立獨立的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制度,保障第三方開展入戶調查、數據錄入、數據分析、數據核查、報告撰寫等過程的獨立性,確保第三方評估工作不受評估對象、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影響。第二,提高第三方評估的專業性。第三,保證第三方評估的科學性。應在抽樣上采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不同類型的縣、村和戶都有均等的抽樣概率。同時,啟用問卷錄入管理和入戶調查GIS 管理系統,每戶農戶的信息都進行比對,每個村莊的基礎設施和產業幫扶信息都進行高清遙感衛星影像比對分析,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確保入戶和村莊信息處理的科學性。第四,客觀性是第三方評估的最重要的原則,將評估對象的真實情況調查、記錄和整理是客觀性的完整體現。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采用“六個一”的部署,形成調查問卷、調查錄音、入戶照片、入戶錄像、農戶GPS定位和調查村落高清地圖之間的相互印證關系,客觀呈現入戶調查的全過程。在第三方入戶調查的過程中,入戶形成的調查農戶資料,客觀地反映農戶的家庭和村落的實際情況,能夠記錄農戶從識別為貧困戶后,得到的幫扶情況。從幫扶措施是否符合農戶實際需求,幫扶效果是否真實有效,幫扶責任人是否工作到位等等,全面反映“扶真貧”的過程。最后,要保證第三方評估結果公開,改變傳統的上傳下達模式為上下聯動模式。
3.在主要依靠收入水平設立貧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多維貧困標準采用多元化的貧困測度標準。多維貧困標準可以選擇“健康狀況”、“教育”、“生活水平”這三個目前比較常見的指標。具體而言,“健康狀況”可以用“自評健康狀況”“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指標進行衡量;“教育”可以從“受教育水平” “入學兒童”等指標衡量;“ 生活水平”則可以從“做飯用燃料”“廁所”“飲用水”“電”“屋內地面”“耐用消費品狀況”等方面進行衡量。當指標體系的內容確定以后,可以結合各地的實際狀況設計評價標準和權重,對目標群體進行評估,合成精準扶貧多維貧困指數,最終按照配額確定扶貧對象。貧困標準應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改變,我國現階段可根據貧困現狀和扶貧實力的增長,在著力于解決剩余貧困人口脫貧的同時,將低收人人口正式納人扶貧對象,一些發達地區在確定自已的扶貧濟困對象時,可以試用更高的標準。同時從城鄉統籌和地區統籌出發,我國應開始著手測定城鄉可比和地區可比的貧困標準。重點關注貧困戶的支出情況。拓展支出幫扶渠道,建立財政幫扶、社會幫扶機制。
第一,對發展生產而言。(1)為了改變貧困地區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應先做好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準備。首先,加快貧困地區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防范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系統性失約風險。其次,利用互聯網+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積極推動貧困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加強貧困地區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2)強化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強化政府的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推進形成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形成的聯合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加快施行農村“三變”模式的改革創新。通過改革農村土地及集體產權制度,加快實現“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目標。(3)加快培育新型農業市場主體和新型合作組織,通過從財政稅收、基礎設施、金融信貸服務、保險扶持、市場營銷拓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形成利益關聯機制。
第二,就易地搬遷而言。對遷出地,應加快生態恢復,明確土地使用權屬。對遷入地來說,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發展遷入地區特色農牧產區業,特色種植、高效養殖、林下經濟、設施農業、休閑農業。扶持搬遷貧困人口從事農副產品營銷、餐飲、家政、倉儲、配送等服務業,多渠道增加收入促進脫貧。加大對搬遷群眾的新社區適應能力宣傳。加大對貧困農戶自建住房的前期跟蹤和監督,防止因債返貧風險。
第三,就生態補償而言。(1)推進生態補償法制化建設,要總結積累各地的實踐經驗,盡快出臺《生態補償條例》,以法律形式將補償范圍、對象、方式、標準、組織體系、考核辦法等的制定和實施確立下來,促進生態補償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2)拓展模式以生態修復及生態補償為契機,促進農戶生計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轉型,發展生態產業。拓展政府主導生態補償模式,形成政府直接補償、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征收生態補償稅“三駕齊驅”。其次要推進綠色償付、配額交易、生態標簽認證、排放許可證交易、國際碳匯交易等多種市場補償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3)探索碳匯、生物多樣性、景觀等生態功能(服務)的補償機制,尤其是順應低碳經濟的發展,積極扶持碳匯林業、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減排固碳參與CDM項目。(4)充分考慮補償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受償方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特點和補償對象的生態特征;其次應體現補償的動態性,探索基本補償階段、產業結構調整補償階段、外溢補償階段的補償標準和補償方式動態調整機制。(5)以“技物結合”作為主要補償方式,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保障生態補償機制的長效性。
第四,就教育扶貧來說。首先,提升基礎教育水平,(1)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加快完善貧困地區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并優先保障貧困家庭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大對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新建改擴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及建立健全雙語教學體系。(2)強化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改善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強化師資培訓、結對幫扶等方式,加強貧困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邊遠艱苦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加大對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的支持力度;以及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其次,加快培育職業教育。延長農村職業教育培訓周期,啟動職教圓夢行動計劃,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協作計劃。
第五,對社會保障而言。加大中央財政的統籌力度,提高中央財政對農村低保的投入比例。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實行中央調劑金制度,對貧困戶提供繳費補貼,提高農村養老給付水平,加大機構養老投入,提高家庭養老和土地保障能力。降低慢性病起付標準,加大農村醫療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農村地區醫療人才的引進。加強醫生職業道德約束,建立醫師職業道德征信系統。農村商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