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學作為《兒科護理學》(以下簡稱兒護)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本科生(以下簡稱護生)掌握兒護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護生臨床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開展,實驗教學方式逐漸由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教學向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教學轉變。經過近幾年的積極探索,筆者總結和積累了一些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經驗,現將幾點體會介紹如下。
綜合設計性實驗過程涉及多學科,知識交叉,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多且雜亂,這就要求指導教師既要具有很深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還得具備全面的護理操作技能和廣泛的知識面,對學生狀況也要有充分把握。因此,實驗教學隊伍應由教學年資在10年以上,職稱為講師及以上的專職、兒科臨床兼職教師組成,要求專職教師在課程進行前必須到兒科病房進修,進修時間不短于1個月,并加強護理實踐操作,更新臨床護理知識;兼職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理論知識,以適應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的需要。
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操作技能,筆者確定了兒護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題目為“驚厥患兒急救護理”,并提出了相應要求。由兒護教研組專職教師聯合兒科臨床兼職教師,收集臨床中真實、典型的小兒驚厥案例,并進行教學案例改編,內容包括入院護理、病情評估與觀察、驚厥急救、急救后護理、出院指導等。案例使用前,針對每個案例情境的可行性、難度,專、兼職教師進行了兩次集體備課完善案例,使其既能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有所用、組內成員人盡其用,又能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
確定實驗進行的時間要考慮到學生需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基本的實驗技能?!绑@厥患兒急救護理”的理論知識章節本應排在學期后期,但考慮到學生在臨近期末準備綜合設計性實驗,時間緊、任務重,會影響實驗完成度等,因此在保證課程知識連貫性的同時,兒護教研組把與案例相關的理論知識課堂授課提前至學期中期,技能型實驗項目也在這之前完成,既給了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也使其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還掌握了基本的兒護實驗操作基礎,有助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也避免了因和其他學科實驗時間的沖突而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過程是綜合設計性實驗非常重要的環節。在實驗室模擬前,老師先提供了4個不同疾病引起的驚厥患兒案例,學生每6~7人一組,并選出具備較強組織協調能力者為組長,認領本組案例,隨后展開組內討論、查閱資料、與指定的指導教師溝通等,然后設計針對該患兒的急救護理流程和健康指導方案。在此期間,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微信或面對面等不同形式保持隨時溝通,教師可通過微信公眾號發送與實驗有關的視頻、文字資料等,學生可咨詢老師確定最佳實驗設計方案。實驗室模擬時,在指導教師觀察的同時,其余小組也要各派2名觀察員重點觀看并點評,在此期間,每組還要做好演示視頻錄制,以便后期回看模擬過程。盡管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驗設計報告進行了審核,但學生在實驗模擬過程中還會遇到和發現許多新問題,因此教師的監督和指導仍然非常重要,學生觀察員也可以從學生角度發現問題,這樣一方面可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可啟發、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應對實驗模擬中的各種突發狀況,進一步思索和解決新問題,在實驗室體驗臨床實踐。
實驗模擬結束后的點評環節屬于整個實驗的畫龍點睛部分,組織好點評環節很關鍵。從實驗設計到現場模擬,從學生和教師雙角度點評總結到指出每小組的設計、操作、現場實施亮點和方案設計、操作欠缺的地方。讓學生感受到更多從設計到模擬實施的不同環節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發現、解決相關問題,進而豐富思維,收獲成長。
由于綜合設計性實驗在很多學科的開展只是一個起步階段,目前尚沒有成熟統一的模式。因此,在兒護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雖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只有不斷深入研究、積極探索和思考,才能切實推動兒護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教學改革,促使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讓護生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