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字當頭的作風,是嘉定這個上海近郊區的鮮明特質之一。從最初的上海“科學衛星城”的定位,到現在“創新活力之城”的打造,嘉定始終都是以實事實做來換取應有的實力,避免各種“空心化”的趨向。
“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單靠‘產’一條腿走路,是走不好、走不遠的,必須推動產城融合發展。”上海市嘉定區委書記章曦談到,嘉定新一輪的城市建設,正在構建獨立完善、高等級的功能配套,打造長三角綜合性節點城市。
在上海,嘉定一向有“教化嘉定”的美譽,其800年文化特質依然深深刻印在其城鄉生活的肌理之中。親民,是“教化嘉定”的文化信條。這里獨創的“我嘉書房”,是上海首個以社會化合作模式運營的24小時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項目,以多元設計和高品質的閱讀空間,打造百姓家門口富有文化底蘊的“公共客廳”,目前已建成使用13家,年內將建成30家。“文化嘉定云”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在國內也是率先之舉,依托大數據,整合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提高了文化資源與市民需求的高效精準對接,目前注冊用戶達15.3萬人,日均訪問量超過30萬次。
“嘉定是創新活力之城,但歷史上的好東西、好文化一點不能丟,這也是活力之源。”章曦表示。
嘉定這個“創新活力之城”,集聚了11個國家級科研院所、7所高校、50多名院士以及2萬多名科研人員,人才總量超過30萬人。可以說,處處都有最新科技的蹤影和信息。
在嘉定,其產業重心永遠放在“終端產業”:汽車、高端醫療、智能制造、電子商務等是其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而那些中間型的小微科技型產業和雙創產業,則可以在其“大象起舞+螞蟻雄兵”的對接機制和格局中找到自己的“落地空間”。
在嘉定工業區內落戶的三友醫療,是一家從事國產高端骨科醫療器械研發、生產的前沿醫療設備終端型企業。其董事長劉明巖認為,終端企業是一個“多向的大平臺”,一個“面向”是朝著使用醫療器械的醫生和患者,不斷地形成交流和反饋;另一個“面向”是朝著新型醫療器械這個終端產品的各個“過程性環節”,所有這些環節都可以對接中間型的科技企業和服務商,比如3D打印等中間型的新技術。這樣的“終端+中間”的模式,就可以讓科技與實業緊密結合,既不讓實業跟不上科技的步伐,也不讓技術“空心化”。
從“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如今覆蓋海淀全域的中關村科學城,從近40年前科技人員冒險“下海”到如今創新創業形成“涌泉效應”, 海淀發展之路給人以怎樣的啟示?“涌泉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紀末,“電子商品一條街”成為中關村的金字招牌,海龍、e世界、鼎好等大賣場風靡一時。如今,多數大賣場已被升級改造,充滿科技感的孵化機構和創業公司取代了賣鼠標、賣光盤的“小攤位”。中關村正著力打造“升級版”。一批創新“小巨人”在這里快速成長。目前,中關村科學城已聚集105家眾創空間、69家創新型孵化器,形成了涵蓋集中辦公區、創新型孵化器、創客小鎮、專業園區等不同載體并接軌國際的雙創生態體系。2018年1月,海淀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措施》,助力打通創新發展的“痛點”和“堵點”。
長約8公里的海淀區成府路,是北四環外一條普普通通的馬路,周圍卻分布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部分研究所……
2017年,海淀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72件,是全國的28倍,接近硅谷水平。承接國家實驗室建設、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早期科技成果轉化……在海淀,40年來,集成創新、原始創新不斷萌發,人才活力不斷釋放。
2018年6月,為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問題,海淀區、北京市科委合作設立了中關村前孵化創新中心,并推出“概念驗證支持計劃”,進一步將支持環節前移,聚焦科技成果轉化更初期的概念驗證等階段。
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表明海淀區正聚焦前沿基礎研究,蓄足創新驅動發展“新勢能”。
后廠村路,長約4公里,分布著百度、新浪、聯想等知名科技公司。這里成為海淀發展高精尖產業的代表性區域。
從互聯網公司到人工智能公司,百度的蛻變,折射出海淀區不少科技企業的進化之路——從復制商業模式走向創新應用場景,從集成創新走向原始創新。
目前,海淀區確立了突出大信息產業和科技服務業兩大主導產業,做強醫藥健康、智能裝備、新材料、能源環保等四大產業,推進文化科技融合與軍民融合兩大布局的“2+4+2”高精尖產業發展思路。
為更好釋放“創新力”,海淀區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推出了完善透明高效的投資環境、維護公平合法的市場環境等8方面49項措施。
面向未來,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于軍表示,今后還要立足“科學”+“城”的理念,從“園區運動”向“城市發展”進一步升級,繼續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通州,千年大運河的北端,北京的東大門。2016年,這里被賦予新的歷史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3年來,通州區上下合力,拆違騰退、留白增綠,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一座欣欣向榮的未來之城正在崛起。
張家灣鎮曾是北京的工業重鎮,鎮內工業大院云集。隨著不符合城市副中心定位的產業陸續退出,張家灣鎮的工業大院土地騰退出來,一座規劃總占地面積達1萬余畝的張家灣公園于10月中旬開工。張家灣公園將通過綠化種植再現“水巷茶棚”的歷史風貌,再現昔日運河上繁榮景象。
通州區大尺度綠化,營造自然宜人的濱水環境,讓藍綠交織成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根據規劃,城市副中心將形成“一環、兩帶、兩區”的綠色空間整體結構。其中,“一環”是沿城市副中心構建寬度為200米至1000米的環城綠色休閑游憩環,張家灣公園是該環中最大的一處公園。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之一是帶動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如何滿足更多人的公共服務需求?不均衡的城鄉公共服務如何解決?
北京市、通州區下大力氣補齊通州區公共服務設施短板,一方面積極“外引”,促進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在通州布局,另一方面“內升”,增加中小學、醫院、文化體育中心、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服務設施數量,并提升質量。
目前,人大附中、北京五中、首師大附中、史家小學、北京小學等名校落戶通州,高中示范校將達到11所。四大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友誼醫院通州院區即將開診,安貞醫院落戶通州,三級醫院將達到8所。
2017年,通州區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與氣質。大運河是通州區的一張金名片,也是烙印在通州世世代代居民身上的情結。
按照規劃,通州區將采取“一線四區多點”的保護方式,保護好老祖宗傳承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一線”就是大運河;“四區”則包括通州古城、張家灣古城、漷縣古城、路縣故城遺址;“多點”涵蓋宋莊、永樂店等地區。
另外,路縣故城遺址將原址整體保護,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恢復路縣故城的護城河等原貌;通州古城核心區、張家灣古城、橋閘碼頭總體保護等相關規劃正在編制;通運橋、晾鷹臺等文物的修繕正在進行……
與古代文明遙相呼應的是,代表著“國際范”的北京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北京大劇院)等文化設施也將落地通州。未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將散發獨特魅力。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四年多來,天津濱海新區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認真落實體現新作為。不僅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三地協同創新新地標,而且在“請進來”“走出去”之間,濱海新區敞開胸懷,主動服務,高質量發展結下累累碩果。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個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新地標正冉冉升起。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北京中關村的創新動力和天津濱海新區的優質配套服務“手牽手”。如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注冊企業470余家,顯示出頗高的人氣。
“我們積極承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續光認為, 能得到眾多企業青睞,除了政策優勢外,更與自身優化營商環境的持續努力密不可分。
不只是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春風拂過,這幾年,越來越多企業走進濱海新區,將這里視為發展的新沃土。4年來,濱海新區累計引進疏解項目3100余個,協議投資額逾3900億元。與河北合作的濱唐、濱滄協同發展合作示范產業園相繼揭牌。不但形成了分工合理、合作有序、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而且發展質量邁上新臺階。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既是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之舉,也為全國優化區域開發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示范樣板。”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張玉卓表示。
近年來,濱海新區不斷夯實服務能力,在將京冀資源“引進來”的同時,還敞開懷抱,主動“走出去”。
2018年3月31日,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對標世界一流海港口岸,推行“一站式陽光價格”清單,大幅降低港口收費標準,服務實體經濟,京津冀企業近水樓臺先得月。
“濱海新區要努力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體現新作為。”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張玉卓表示,新區還將主動對接、支持、服務雄安,下大力氣完善交通體系,努力打造雄安新區的海上門戶。
改革開放40年,從農業縣,到工業區,再到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整個渝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換擋,渝北“創新生態圈”正逐漸形成。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協同發展,“創新生態圈”成為渝北發展的第一動力。
變獨立創新為協同創新,突破資源能力限制,提高創新績效,正是“創新生態圈”建立的初衷。“創新生態圈”,一環扣一環。大數據是資源基礎和創新內核,創新資源向外呈圈層分布:第二圈層,“物聯網、集成電路設計、人工智能”3項關鍵性技術為支撐;第三圈層,“智能汽車、智能終端、生命健康、航空產業、數字城鄉”等五大方向為產業應用;第四圈層是10個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最外圈層則是N個創新企業集群。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引鳳先筑巢,渝北啟動了研發機構法人化改革,鼓勵原有企業內設研發機構實行獨立公司化運行,引進獨立研發公司。目前,渝北獨立法人化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9家。
抓住新一輪智能終端產業梯度轉移機遇,渝北“從無到有”集聚起智能終端產業集群。2017年,渝北智能終端類產品實現工業總產值880億元,同比增長45%。
2006年,在“騰巢換鳳”政策驅動下,湖里工業區轉型升級,老工業廠房迎來文化創意的新生。在這片1.35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聚集了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聯發文創口岸……2017年,已經改造完成的五大文化創意園區引進文創企業近300家,實現營收26.9億元。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在廈門湖里掛牌成立。自成立以來,廈門片區就擔負起向海而興的改革任務。“單一窗口”是在廈門片區落地的上百項創新舉措之一。掛牌三年多來,廈門片區在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等領域推出343項政策措施,其中,全國首創52項。
湖里創新園在十多年間,已經發展到擁有完整創新產業鏈、全面社區功能、政府一流服務的創新社區。這里聚集著幾千家創新企業,匯聚了一大批年輕人才。2017年,湖里創新園入駐企業6576家,主營收入483億元。
30多年前,因敢闖敢試、勇為天下先,順德一躍成為“廣東四小虎”。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順德再次被賦予歷史使命,將率先建設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高質量發展如何破題?順德的答案是:絕不拖著破舊的村級工業園進入新時代,堅決向粗放低效的村級工業園要產業空間和生態文明建設空間。
村級工業園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發展模式的產物。2018年,順德將村級工業園改造定為頭號工程,出臺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實施意見,通過允許連片改造、混合開發、探索地券制度等辦法,盤活村級工業園用地,釋放產業發展空間。
“目前順德的土地開發強度達53%,已遠超國際公認30%的警戒線。”順德區村改辦副主任吳維說,如何盤活村級工業園用地,為下一次經濟騰飛提供空間載體,成為當務之急。
通過村級工業園改造升級,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潛力不斷增強,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全鎮有78個村級工業園,將通過多種改造模式,最終打造成兩個大的工業集聚區。而位于容桂街道的細滘工業區,土地重新規劃為生態型、創新型中小企業總部集聚區。
村級工業園千差萬別,改造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只能靠先行先試。目前,順德已有68個園區啟動改造,34個園區啟動拆遷,完成土地整理3800多畝。村級工業園改造已進入全面推進、多點開花階段。
從浙江中部一個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小城,到如今擁有鐵路開放口岸、空港口岸的國際化商貿城市;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雞毛換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義烏發展40年不斷創新突破,從改革尋求動力。義烏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程的縮影,更是中國全球化、融入世界的縮影。
義烏走上“興商建市”的道路始于1982年9月5日,義烏縣委決定開放位于義烏湖清門的小商品市場。伴隨著“最多跑一次”改革、小微企業成長計劃等一攬子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截至2018年9月,義烏市場主體總數已突破43萬。如今的義烏擁有市場經營面積640余萬平方米,經營商位7.5萬個,匯集26個大類、180多萬種商品,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在外界還在爭議電子商務對傳統市場是“更迭還是互補”的時候,義烏政府已經決定將電子商務作為市場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喊出全力推進“電商換市”的口號,并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啟動實施兩年培訓30萬電子商務人才的“230”行動計劃;商務產業引導基金,規劃建設義烏國際電子商務城;對接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臺等。
經過10年培育發展,義烏中國進口商品城經營面積達10萬平方米,匯集100 多個國家的8萬種產品,源頭貨比例60%以上,已經成為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實現從“買全國、賣全國”到“買全球、賣全球”轉型升級的新標桿。
1988年,滿洲里被國家設立為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試驗區,開啟國門,實現邊境貿易“零突破”。1992年,滿洲里被國家確定為首批沿邊開放城市,袖珍邊城自此插上騰飛的翅膀。如今,滿洲里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60%以上的陸路運輸業務,成為全國最大陸路口岸。
近年來,滿洲里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充分發揮內蒙古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作用,在深入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與俄蒙毗鄰地區務實合作和推動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多年來,滿洲里形成了融草原文明、紅色傳統、異域風情為一體的口岸文化,構成了滿洲里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以建設國際化高端旅游目的地為目標,全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經過多年建設,中俄邊境旅游區已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8年3月,滿洲里被國家批準設立為首批邊境旅游試驗區,邊境旅游的繁榮,又為小城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
改革開放40年間,張家港GDP總量由1978年的3.2億元增至2017年的2606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8.7%,綜合實力連續13年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前三;同時,張家港是全國唯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縣級市,先后榮獲200余項國家級榮譽稱號。這個長江邊新興的小城何以發展得如此協調?用張家港人的話說,這一切都來自改革開放鑄就的“張家港精神”——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
張家港有一個慣例,市委書記同時兼任市文明委主任。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抓衛生環境,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從城鄉一體文明創建,再到提升城市品質、培育創建文明品牌;市委主要領導更換多任,但“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任接著一任抓”的傳統始終未變。1992年喊出“三超一爭”口號后,僅用兩年時間就“搶”來28個“全國第一”。
2018年7月,張家港市召開清理整頓沿江環境污染攻堅戰動員大會,公布了新版三年行動計劃,包括九大工程、18項舉措和194個重點攻堅任務,直指沿江區域突出環境問題。
近年來,張家港市每年投入10多億元用于生態保護修復,近5年新增各類林地、綠地8.4萬畝,群眾對園林綠化的滿意率列全省縣市第一。
改革開放40年來,河北省正定縣沿著“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把旅游作為富民興縣產業,一任接著一任干,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日益煥發新活力。
遵循改革開放之初確定的“旅游興縣”戰略,縣里聘請專家團隊嚴格論證,相繼編制形成古城保護規劃體系,多規合一,實施了25個重點項目,目前已完成20項,古城風貌有效恢復。初現“北方雄鎮”風貌的正定成功吸引了海內外游客。
隨著游客暴增,交通擁堵和停車難成為制約正定旅游一大瓶頸。面對矛盾,正定縣委、縣政府作出了一個“自我革命”的決定:拆除所有機關單位的圍墻,免費開放內部停車場、衛生間和開水間。同時,縣里還新建16個停車場,抹平馬路石沿增加停車位。
20世紀80年代初,正定縣從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籌拍選景中,敏銳地看到商機,積極爭取與拍攝方合作,聘請古建專家,根據名著《紅樓夢》嚴格設計和建造了明清風格的仿古建筑——榮國府。電視劇熱播后,榮國府迅速“走紅”,帶動正定旅游業發展。此后,縣里一任接著一任干,先后建設了歷史文化街區,實施系列古城保護恢復工程,“沉睡”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迸發出新活力。
2014年,蘭考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張莊村也迎來了巨變。結合臨近黃河景區的優勢,張莊探索發展鄉村旅游。現在,張莊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過去的“風口袋”已經成了“金腰包”,張莊變“康莊”。
近年來,立足自身食品和木制品優勢,蘭考圍繞家居制造及木業加工、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3個主導產業,持續推進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引進了11家上市企業,4家“新三板”企業遷至蘭考。2017年,蘭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319.29億元。
近五年來,蘭考實施“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項目48個,截至2017年城鎮化率已達到39.53%。
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蘭考最大的變化是干部群眾精神頭的改變,全縣上下鼓足了干勁,對未來更是充滿了希望。40年歷經風雨,如今蘭考的泡桐林已是郁郁蔥蔥。一棵樹,一種精神,一份向往,正在改變一座城。
文化沃土、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積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將傳統文化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利用文化資源涵養干部為政之德,千年古城正闊步邁向“首善之區”。
基層瑣碎糾紛屢見不鮮,曲阜市小雪街道的居民們普遍會選擇去“和為貴”調解室評評理。借助“禮之用,和為貴”這一儒家思想精髓,小雪街道以非訴訟渠道化解許多村民矛盾糾紛。
近年來,曲阜大力推進“一村一名儒學教師”工程,在全市457個村實現村村全覆蓋,同時還設立675所“彬彬有禮教育學校”,累計有65萬人次參加文明禮儀大培訓,帶動儒學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孔府內宅門口照壁的《戒貪圖》前,來自山東部分地市的黨員干部們駐足聆聽。曲阜借助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近年來著力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基地”,以專家授課、現場教學等方式創新黨員干部教育模式。截至018年10月底,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已承接27個省份的各類班次1057期。
1985年,曲阜成功舉辦首屆“孔子故里游”;2004年,曲阜首次舉行公祭孔子大典……改革開放以來,這座千年古城以文化為招牌,積極發展文旅產業,“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生動詮釋了曲阜雙軸聯動的發展脈絡。
晉蒙交界、毛烏素沙漠邊緣,有一個只有10多萬人的小縣——右玉。近70年來,這里的人們從栽種一棵棵小老楊開始,慢慢把“不毛之地”綠化成“塞上綠洲”。近年來的脫貧攻堅中,靠著一輩輩種樹改良的土壤和改善的環境,在黨的政策支持下,當地發展藥材產業、興建旅游項目,走出了一條綠色脫貧路。
積數十年綠化植被、厚植沃土之力,現在,右玉縣全力發展以板藍根、黨參、黃芪為主的中藥材種植。全縣培育3個發展潛力大的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建設20個特色中藥材種植示范村,發展30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打造10億元中藥材產業,形成一條完整的中藥材產業鏈。
人氣旺,旅游興,一個個頗具晉北特色的農家小院迎來了大批“財神”。馬營河村2018年舉辦了多場傳統民俗活動,夏天就接待內蒙古、山西等地的游客1.4萬人,直接為村民增加收入15萬元。旅游景點殺虎口村的收入更高,全年旅游總收入能達到七八十萬元。
2017年春天,右玉縣從北京引進沙棘新品種大果沙棘,在全縣推廣4萬畝,這是右玉第一次大規模引進經濟作物。這種沙棘三四年后就能掛果,附近的村民都會受益。背靠“大樹”好脫貧,既靠著父輩們種下的樹,更靠著黨的好政策,右玉這個曾經被認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才能實現脫貧致富。
2015年,當地將宅基地改革與易地扶貧搬遷、水庫移民解困、農村危房改造等政策疊加,引導“兩戶三房”即“貧困戶、移民戶”和居住在“土坯房、磚瓦房、磚木房”的農戶自愿搬遷,通過綜合運用獎補措施,合理配置政策資源,把“一片肉”變成了“一盤肉”,不但農房、宅基地資產價值得以體現,農民實際收益也得到成倍放大,群眾獲得感普遍增強。
發展特色產業成為金寨人開動腦筋的關鍵一環。近年來,金寨充分利用山區的自然條件,發展茶葉、中藥材等八大特色主導產業。曾經的“窮山惡水”也成為當地脫貧的“神器”。
對金寨人來說,改革就像這里的民歌,余音繞梁。金寨人的一系列改革成績頗佳:以農宅基地改革為代表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成為“金寨經驗”;承擔的國家學前教育改革試點,探索出山區學前教育發展的新路;開展農村保險改革試點,探索了農業小額貸款保證、生豬市場價格指數等新險種。
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井岡山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著名的革命老區,以旅游為支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往日的貧瘠山區變身享譽國內外的旅游新城,老區人民靠吃“旅游飯”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修通上山高速公路、將政府從山上搬到山下拓展旅游空間、推出“吃一頓紅軍餐,唱一首紅軍歌,走一趟紅軍路,掃一次烈士墓”等紅色培訓旅游項目、舉辦井岡山國際杜鵑花節……多年來,井岡山始終將旅游作為主導產業,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讓景區知名度越來越高,游客也越來越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井岡山轉變思路,并以創建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著力推動當地旅游業由過去的“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目前,井岡山從事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已達上千家,規模化民宿旅館達280多家。
革命圣地變旅游勝地,景區旅游變全域旅游,井岡山老區人民是最大受益者。眼看村里旅游越來越火,前兩年,井岡山市大井林場大井村村民羅成財撂下鋤頭,開了一家農家樂,靠招待村里的游客,年收入達到近五萬元。在井岡山,有很多像張成德一樣的貧困戶靠吃“旅游飯”甩掉了貧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