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組
大同市南郊區東肖河村黨支部支委會開到地頭、街頭、炕頭
重要論述
支部會議的重要意義,第一是解決問題。一切斗爭的問題,內部的問題,都要在會上集中討論去解決它。
——毛澤東
大同市南郊區西韓嶺鄉東肖河村黨支部把開好“三頭會”作為落實“三會一課”的突破口,把支委會開到田間地頭、巷尾街頭、村民炕頭,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推動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來,東肖河村黨支部支委會雖能按照要求定期舉行,但組織生活形式化、表面化,干部不了解群眾的所想所盼,討論的內容“空對空”,使得迫切需要解決的生產生活問題拖著不辦或解決不到位,群眾對干部有意見,黨群干群關系緊張。這些問題弱化了黨支部作為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領導核心的作用,影響了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針對存在的實際問題,村黨支部支委會堅持群眾工作的主場在現場、在一線,把“三會一課”的會場搬到田間地頭、巷尾街頭、村民炕頭,現場辦會、現場討論、現場施策,做到與群眾零距離接觸、為群眾實打實辦事,使“三會一課”成為破解“三農”發展問題的金鑰匙。
1.開好田間地頭會,助力農村發展。農忙時節,黨員大多在田間耕作。村黨支部根據實際情況,圍繞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支委會開到田間地頭,開到農田現場,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發展“一村一品”產業、農業設施改造等事關群眾利益的大事,有半數以上是通過田間地頭會確定的。有一年夏天,村東菜地的田間路被大雨沖垮,村黨支部干部到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后,在現場召開支委會,決定投資5萬元,從有修路經驗的村民中招標。由于決策及時,僅三天就修繕5公里田間路、暢通了道路,村民出行沒有受到大的影響。
2.開好巷尾街頭會,解決環境問題。“臟、亂、差”一直是村里的一大難題。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村黨支部及時召集支委到問題地點,商討解決。同時,專門成立黨員衛生宣傳督查隊,由他們對居民進行衛生教育宣傳,查找環境衛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向支部匯報。近年來,村容村貌整治、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清潔工程等各項決議中的80%都是在巷尾街頭會形成的。村集體共投資15萬元,購置活動垃圾專用箱30個;投資10萬元,埋置污水罐18個;投資8萬元,購買專用吸污車一輛;還建立一支由9人組成的專職清潔工隊伍,維護村里的日常環境衛生。這些實招,使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村民的環境意識也明顯提高。
3.開好村民炕頭會,服務困難群眾。解決群眾困難一直是黨支部工作的重點。為了真正了解群眾需求,找到工作的著力點,黨支部將支委會搬到了群眾家里炕頭,面對面了解群眾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針對困難戶的脫貧問題,村“兩委”干部認真了解實情,根據每戶的情況研究制定精準的脫貧方案,既扶經濟、扶項目,又扶思想、扶文化。黨員帶頭發展運輸業,開展多種經營,舉辦農民培訓班27期,農民的政策水平和致富能力顯著提高。村黨支部為村里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養老補貼金100元,為加入合作醫療的村民每人每年補貼30元,在春節和中秋節給全體村民每人補貼100元節日慰問金,充分發揮政策“兜底”作用,并對個別特困戶根據需要不定期地給予幫助。
東肖河村黨支部將支委會開成“三頭會”的做法,不僅實現了黨員干部與村民零距離接觸,接了地氣,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也使黨員干部在破解難題、解決問題、服務群眾中不斷增強黨性,強化了宗旨意識,鞏固了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核心地位。現在,村民一遇到生產問題,就主動找黨支部;家里遇事需要拿個主意也要找黨員。黨支部成了全村的頂梁柱,黨員也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點評:
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執行“三會一課”制度時,不結合本村實際,不敢觸碰矛盾問題,使得“三會一課”流于形式、不受歡迎。東肖河村黨支部把支委會開到地頭、街頭、炕頭,在“第一現場”找法子破難題,這不僅體現了勇氣與擔當,更使其成為了破解“三農”發展問題的“金鑰匙”。“第一現場”解決問題,直接和農民需求接軌,非常接地氣。支委會開到地頭、街頭、炕頭,也開到了老百姓的心頭。
黨組織書記有話說
開會的目的是啥?就是得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問題。我們把會開到群眾當中去,既能第一時間聽到,也能第一時間辦理,群眾受益,我們也樂意。
——東肖河村黨支部書記張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