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脫貧攻堅步入關鍵期,對口支援的任務更加艱巨。各地要針對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和對口地區的發展進程,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手段、深化內涵,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對口支援新模式,探索建立對口支援工作的長效機制,形成“宏觀政策引導、黨政高層推動、社會廣泛參與、市場高效運作”的全方位對口支援格局,開創對口支援合作全面“升級加力”的新局面。
(一)精準聚焦產業合作,不斷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以產業幫扶為龍頭,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對象,強化雙方合作,引導區內企業到受援地投資建廠,實施產業幫扶項目。結合村情和貧困家庭人口、資源、技能、致貧原因、產業發展意愿,選擇有利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推動精準扶貧,努力實現“打造一個園區、形成一片產業、帶動一方經濟、造福一地百姓”目標。加大生態脫貧幫扶力度,在扶貧幫扶中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實現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共贏。
(二)積極搭建產業扶貧平臺。建立科技聯系平臺,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掛靠科研院校,廣泛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服務。充分利用電商扶貧政策,積極實施“互聯網+”扶貧計劃,引進電商企業,擴寬脫貧就業空間。積極發展農超對接等新型流通業態,完善物流設施,為特色優勢農產品搭建平臺,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拓市場、拓寬銷路。
(三) 深化產學研合作。匯集各方資源,組建新團隊、利用新優勢、把握新機遇,建立“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對口支援新機制。探索創建以高校組團式支援為主體,以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對口支援新模式,形成政府、企業、高校多方協同發展的新格局。構建利益與風險共擔、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四)加快援建項目建設。成立項目組織機構,制定周密詳細的工作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明確責任、倒排工期、搶抓時間,實行掛圖作戰,確保有序推進。按規范程序和規范標準認真做好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加強協調,形成整體推進的強大合力,確保援建項目順利推進。實行“周例會、月監測、季推進、年考核”項目推進機制,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和建設進度。
(五)構建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利益聯結機制。結合產業發展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立足受援地區資源優勢,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有效對接、精準幫扶,通過“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合作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戶發展傳統優勢產業穩增收、流轉土地賺租金、就近打工賺薪金、資產入股分股金,獲得持續穩定收入。
(六)大力實施“全域幫扶”。幫扶力量要從一支專隊向多支隊伍擴展,幫扶對象要從重點區域向全域延伸,幫扶目標要從安居樂業向長治久安兼顧,幫扶方式要從項目拉動向人文關懷拓展的良好格局。區縣對口,主要實施“項目幫扶”,打造“造血式”。部門對口,主要實施“智力幫扶”,打造“內生式”。街道對口鄉鎮,主要實施“結隊幫扶”,打造“全域式”。社會力量對接,主要實施“愛心幫扶”,打造“愛心式”。
(七)探索掛靠幫帶幫扶模式。實行“掛靠幫帶+保底分紅”帶動貧困戶,將貧困戶享受的貸款和扶持資金掛靠到新型經營主體,實行年終保底分紅。積極鼓勵引導貧困村、貧困對象以產權為紐帶,在依法、自愿基礎上將土(林)地承包經營權作價、產業幫扶資金入股,參與合作農場、聯戶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參與生產勞動,獲取分紅收入和勞務收入。通過合作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八)創新資源整合方式。更加注重推行“組團式”援助、集約集聚發展、政策創新、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水平。做到政策兼容、資金捆綁、力量整合,積極爭取社會組織支持,探索運用建設項目BOT經營和整體打包招標等市場化手段。不斷創新交流交往項目運作方式,參照建設類項目的管理辦法,規范運作流程和績效評價。
(九)抓好精準聚焦。瞄準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眾,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推動資金項目、干部人才、政策措施等向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傾斜。財政援助資金投向扶貧脫貧項目的比例要達到80%以上,新增資金全部投向脫貧攻堅。兩地共同建好扶貧項目庫,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深化扶貧攻堅,打造“菜單式”扶貧項目清單,力爭更好地幫到點上、扶到根上。進一步織密健康扶貧網,讓貧困群眾少得病、看好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
(十) 加強智力援助,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才。充分利用對口支援機制和平臺,加快推進各類培訓工作,重點培訓教育、衛生、科技、廣電等專業技術人員和農牧民實用專業技術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和社會就業整體水平。通過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加大對受援方的醫療、教育等薄弱環節人才培養,通過人才智力援助,積極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才。
(十一)建立“幫扶力量+”推進機制。構建“幫扶力量+產業扶貧”“幫扶力量+金融扶貧”“幫扶力量+電商扶貧”等模式,推動幫扶力量領辦新型經營主體、集體經濟、電商發展等,促進更好發揮作用。
(十二) 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堅持領導互訪制度,建立兩地各級工作磋商機制,加強對口幫扶、對口支援工作交流與銜接。加強市、縣(市)區兩級對口幫扶、對口支援工作機構建設。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機制,以探討交流合作思路、協商交流合作項目、通報工作進展,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十三)建立健全項目管理機制。加強對口雙方配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規范的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對口援助項目申報、調研、審批、實施、驗收和資金劃撥、使用、監督、管理程序和方式,探索建立項目實施建設考核獎懲激勵和項目后續管理扶持模式與機制,確保項目建成一個、群眾受益一個。
(十四) 建立健全社會參與機制。進一步引導有能力、有愿望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到結對幫扶和交流合作中來,進一步加強社會資金、資源的籌集力度,建立健全社會幫扶服務網絡,讓個人、企業、社會團體能夠及時了解對口地區的需要,方便提供幫扶資金、參與幫扶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群眾。
(十五)選優配強援建干部。根據貧困村和非貧困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指標,精準選派幫扶力量到村。根據貧困戶致貧原因、貧困程度、發展后勁等指標,精準選派幫扶干部到戶。抓好援建干部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對援建干部人才的關心關懷保障機制,讓援建干部人才在一線更加安心、全身心投入工作。
(十六)構建立體監管體系。堅持管理、評價和激勵有機結合,促使幫扶力量規范履職、擔當作為。針對貧困村、非貧困村不同實際,區別不同幫扶力量工作性質,分類管理、明確職責,細化要求、壓實責任。建立聯系領導履職情況提醒公示制度,結對幫扶單位日常紀實、捆綁評價制度,駐村工作隊周小結、月報表制度,幫扶責任人每月聯系、兩月走訪制度,強化過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