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地方機構改革正在深入進行。面對復雜局面,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主動作為,敢于擔當,集中力量打好地方機構改革的攻堅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體制機制保障。
(一)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解決突出問題。針對當前突出矛盾,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從機構改革職能上為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保障。要與中央改革精神嚴格對表,評估權重,排定次序,全面了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和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堅持問題導向,優先解決現階段本地區最尖銳的矛盾、最突出的問題。
(二)強化戰略布局,注重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既要有當下“改”的舉措,又有長久“立”的設計。尤其要立足解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機制體制問題,打基礎、立支柱、訂構架,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條件。要兼顧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本地區長遠規劃,在體制機制上作必要的預設,明確主攻方向,集中體現地方實際同中央大政方針緊密結合的創造性執行,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機構職能體系。
(三)樹立大局視野,推進治理現代化。統籌黨政機構設置,統籌調配資源,整合優化職能配置,改變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等一些領域政出多門的老問題,使機構改革設置更加符合實際、科學合理、富有效率。著眼民生之痛,回應社會熱點和焦點,調整強化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退役軍人服務等職能。聚焦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深層次弊端,高點站位、放寬視野,以前瞻的思維、務實的舉措和寬廣的視野,結合地方實際,努力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強化流程再造,實現機制重塑。緊密圍繞“轉變政府職能”,聚焦效能提升,優化機構配置,理順責權關系,從整體上再造流程和運轉機制。在確定部門、單位的組織機構、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上,著力減少多頭管理,避免職責分散交叉,防止疊床架屋、定位不清和扯皮內耗,努力實現體制更優更順暢,機構和內設機構設置及編制配備更加科學合理優化。該簡就簡,深化簡政放權,推動部門“瘦身”“強身”;該轉就轉,理順政企、政社關系,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工作;該強就強,按照責權一致的原則,推動政府部門全面履職,更好發揮作用。
(五)加強調研論證摸清實際情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規定動作”,全面把握地方“自選動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在深度調研上下工夫,摸清實際情況,深入論證,形成符合本地實際、契合發展需要的改革方案。既要確保機構設置嚴格執行上級有關規定,又要有機結合基層實際狀況和基層事務特點工程安排,科學定位各機構職能屬性和工作流程,做到承接有平臺、對接有路徑。建立機構臺賬,全面摸清改革底數,準確掌握機構編制現狀、各部門“三定”規定、歷史沿革,搞清楚基層存在的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等問題,確保心中有數、腦中有策、手中有方,切實提高機構改革的前瞻性、針對性和系統性。
(六)打好省級機構改革“當頭炮”。省級機構改革在地方機構改革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省級機構改革如何改,直接引領著市縣機構改革怎樣動。省級機構改革要妥善處理全面貫徹黨中央改革精神與密切結合地方實際的關系,使中央和地方機構改革在工作部署、組織實施上有機銜接、有序推進,確保政令暢通。
(七) 調動基層創新積極性。賦予省以下更多自主權,構建運行順暢、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各市在深化機構改革中要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更加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因地制宜,做好機構設置。在指導縣級機構改革時要鼓勵創新、允許試錯,進一步激發基層的創造力。
(八)上下貫通才能得勝利。切實做好與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銜接,使市縣黨政主要機構職能同中央及省保持基本對應,確保上下貫通、執行有力。與此同時,結合各地市特點,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和配置職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黨政機構職能體系,加大對職能相近、聯系緊密的機構統籌設置和整合力度,既允許“一對多”,也允許“多對一”。
(九)優化職能配置。堅持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推行扁平化管理,把機構改革同放管服改革結合起來,在設置黨政機構時做到機構職能科學合理、責權一致,有統有分、有主有次,各部門履職到位、流程順暢。要處理好“立”和“破”的關系,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則,把握好“立”和“破”的承接順序,有序推進職責劃轉、機構撤并、人員轉隸。高度重視穩定人心工作,避免斷崖式的精簡分流人員,在工作實踐中逐步消化富余干部和人員,最大程度解除干部職工的后顧之憂。
(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堅持通盤考慮、整體謀劃、系統推進,通過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系、政府治理體系、群團工作體系等,推動各類機構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有序協同,構建起符合地方發展要求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基本框架。不斷增強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關聯性、耦合性、主動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十一) 加強深度融合。借力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整合基層的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把相近的職能整合到一個部門或平臺上來,做到優化協同高效;明確政策標準和工作流程,改進政務和信息公開的體制機制,創新服務流程和服務方式;打破信息壁壘,通過更科學、更便捷的信息網絡技術全面優化和提升公共事業部門的服務能力。調動內生動力,通過完善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加塊班子、機構、職能、隊伍融合,真正做到合編、合心、合力,打破過去機構改革合并中“機械拼接”“物理整合”“形合神散”的問題。
(十二)在簡約高效上狠下工夫。在機構設立上不要求“上下一般粗”和一一對應,鼓勵扁平化和治理重心下移,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確保基層有人有權有物。要特別重視和做好機構內部的整合,組建大內設機構,增加管理幅度,組建綜合性、協調性機構,完善部門內協調機制。同時,平衡部門內設機構的資源分布、人員配置和利益分配,維護部門內部平衡。
(十三)同步推進黨政群、事業單位、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園區機構改革。切實理順黨政職責關系,明確各個部門特別是新組建的黨政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權力責任關系。緊緊圍繞事業單位的職能定位,堅持突出主業,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重點強化業務部門力量,著力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和工作管理效率。依法加強對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的監管,從嚴審批,從源頭上把好關口。進一步創新園區管理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多地運用企業化管理模式,激發園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十四)健全監督制約。嚴格控制機構編制總體規模,做到應納入限額管理的機構盡納入、應優化的職能盡優化、應整合的編制盡整合。明確機構改革期間的組織紀律,堅決凍結日常機構編制調整事項,一律停止受理申請增設機構、提高規格、增加編制和領導職數等事項,決不允許打折扣、搞變通,進一步織密機構編制紀律“高壓線”。要特別做好改革后新組建部門的監督制約,防止“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個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