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加強“三農”干部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這樣的新三“農”工作隊伍是人才強農戰略的根本保障。
(一)拓寬干部選拔吸納渠道。加強干部隊伍培養、配備、管理、使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大力引導和動員創業有成、有奉獻精神的黨員民營企業家、致富能手、回鄉知識青年、復員退伍軍人、務工經商人員、大學生村官參加村“兩委”工作,切實把那些政治素質好、領富能力強、協調本領強的優秀人才選拔到班子中來。以產業為紐帶,結合農村發展,采取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的辦法建立聯合黨組織,推進優秀村黨支部書記跨村任職。
(二)建立完善村“兩委”工作機制,引入優秀人才“活水”。實行村干部職業化,不設編制、不改身份,明確其為干部隊伍一部分。其勞動報酬明確為工資,并高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列入國家和省市財政,按月支付、正常增長。養老、醫療保障不設門檻,全覆蓋。明確村兩委干部職數,對特別優秀的農村青年適當放寬入黨條件,重點吸引“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大學生、機關干部、企業家等報名參選。
(三)完善干部流動機制。穩定縣一級黨政主要領導隊伍,讓他們能在較長時間中積累農村工作經驗,增長才干。鼓勵年輕干部,特別是后備干部到農業農村一線歷練,增進和加深對國情的認識和對農民的感情。
(四)建立多層次正向激勵機制,打通晉升渠道。針對基層干部任務重、壓力大的實際,要堅持厚愛,給予政治上的關心、工作上的支持、待遇上的保證,為他們做好工作撐腰,激勵他們進取作為、扎根基層。鄉鎮公務員、事業單位應定向村干部招考常態化,每年都拿出一定名額,從優秀村干部特別是支部書記中考選。支部書記任職年限計入連續工齡,村干部每年考核結果作為招考加分的依據。
(五)嚴格考核問責。建立科學有效的黨政領導班子和分管領導的評價考核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年考核,考核結果與工資晉升掛鉤。將農業一線成果作為“三農”干部職稱評定、評先選優、績效考核、提薪加酬、提拔使用重要依據。引入第三方審計制度,加強涉農資金長效管理,嚴查嚴管問題干部。健全容錯糾錯機制。
(六)抓實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訓。開展更多農業相關領域的培訓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驗與創新相融匯,全面提升工作能力、服務水平,為農業發展提供知識保障。每年舉辦培訓班,有針對性地對村干部進行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和能力,培訓結果計入考核。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干部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成為“三農”工作行家里手。
(七)突出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支持和鼓勵農村實用人才領辦、創辦的經濟實體,鼓勵農村實用人才通過結對子、以師帶徒、科技趕集等方式,把農業生產經營知識、技術、經驗傳授給周圍農民。
(八) 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現代職業教育。加強農村職業院校技術能力建設,加大硬件投入,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補足農業職業院校辦學條件短板。建立城鄉、區域、校際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流動機制。鼓勵和促進城市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鄉村職業學校和成人教育中心流動,尤其是專業師資和教學設施的流動、共享。推廣“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方式,以農業產業需求為抓手,針對崗位要求設定專門課程,以促進崗位所需能力的培養。
(九)吸引懂農業的人才投身“三農”工作隊伍。打好政策“組合拳”,發揮整合效應,釋放政策“紅利”,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投身農村農業發展,實現人才集聚。強化政治激勵、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建立完善農村基層人才吸納機制。拓寬引進人才的渠道,建設包括農業科技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文教人才等在內的鄉村人才體系。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定、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
(十)實施返鄉創業工程。設立返鄉創業扶持基金,加大返鄉創業擔保貸款實施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推進農村金融業務發展,發展農村“互聯網+”信貸。強化載體建設,打造返鄉創業綜合服務平臺,建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和返鄉創業孵化基地,培養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完善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實施返鄉創業培訓專項行動,推進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人計劃。
(十一)加強農技隊伍建設。出臺聘用村級農技服務人員政策,由財政出資、政府統一聘請當地有技術、有聲望的“土專家”作為村級農技服務人員。村級農技人員作為鄉鎮農技人員的補充和聯系紐帶,將鄉鎮農技人員研究的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推廣到村民中去。設立激勵機制,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成果進行獎勵,鼓勵農技人員創新。
(十二) 提升專業化能力建設。利用現有培訓資源網絡、遠程傳輸、遠程教育服務平臺和培訓機構,結合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職業技能等培訓計劃,培育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和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廣泛開展農民創業技能培訓。實施民間鄉土人才領跑帶富計劃,重點培養、鼓勵、扶持民間鄉土人才創新創業。鼓勵各類社會機構開展農民創業創新綜合性服務和專業類服務,辦好各類促進創業創新的公益活動。
(十三)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整體合力。根據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原則,由組織部門牽頭,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和政府的農業農村、教育、科技、文化、人社等相關部門參加,研究制定關于加強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建設規劃、成立農村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有關部門分工職責,確保各部門能夠目標一致、權責統一、密切協調,共同推進“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十四)夯實基礎,健全機構。加強村級人才隊伍建設,鎮、村應成立實用人才、入黨積極分子、后備干部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完善村級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以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為基本標準,嚴格按照“兩推一選”“公推直選”的辦法,培養選拔政治素質高、群眾威信高的“雙高型”人才和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共同富裕能力強的“雙強型”人才,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五)加大“三農”隊伍建設投入力度。統籌人才培養需求方與供給方關系,確保資金投入和各項人才政策到位。把“三農”人才振興放在公共財政優先支持的位置,整合現有各類政策,積極推動在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
(十六)創新“三農”人才隊伍管理格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整合農業資源,推動形成主要部門牽頭,全系統上下積極配合,各種社會主體廣泛參與的農業農村人才工作新格局。深化農業系列職稱制度改革, 對不同類型和層次的人才實行分類分級評價,建立以能力和成果為導向的農業農村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完善農村基層人才服務政策,建立服務基層的長效人才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