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開年上班第一天,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的一篇“網紅”講話,敲響了“山東落后了”的警鐘。他形象地說,如果山東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7月5日至8日,山東省黨政代表團赴粵浙蘇三省學習,經歷了一次對標先進、解放思想、自我加壓之旅。學習歸來后,又接續召開為期兩天的學習交流會以及全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會議,迅速開始行動。蘇浙粵三省是沿海經濟發達省份,許多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很多好經驗、好做法值得學習借鑒。山東此番主動南下“取經”是為了一張高質量發展的“新船票”,不僅采他山之石解決自身實際問題,也為其他地區對標先進、找準動能轉化抓手提供了行動指南。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希望山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2018年6月中旬,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質量發展新成就,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
2018年7月10日,《山東省深化與世界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合作行動方案(2018—2020年)》正式發布。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人民日報:動能轉換,是責任更是機遇;2.大眾日報:“新舊動能轉換省外觀瀾”系列報道;3.大眾日報:“看蘇浙粵如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系列報道
蘇浙粵三省的成功經驗,關鍵在創新,核心就是制度創新。當前山東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給嚴重不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制度創新這個最根本、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盡快補齊短板、加固底板,以制度創新推動改革發展。——在學習交流會上,劉家義一針見血、直指問題。
從根本上解決有效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有效制度供給,既需要在具體領域改革舊制度,廢除或簡化阻礙經濟發展的現有制度;也需要直接創設新制度,特別是產業培育、科技研發、人才制度、營商制度等方面;還需要努力改善創設制度的環境,形成助推制度供給創新的良好制度環境,從根本上解決有效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蘇浙粵三省的“法寶”,正是包括山東在內的許多地區的“短板”。
注重制度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蘇浙粵三省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制度,構建起科學完善的體制機制,帶動各方面創新,為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要做好新舊動能轉換這篇大文章,必須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和開放包容的胸襟視野,聚焦政府職能轉變、科技體制、人才體制等方面深化改革,著力構建更有活力和效率的體制機制。要更加注重統籌、形成合力,注重制度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制度創新合力,以改革上敢領風氣之先推動發展走在前列。
要在吃透中央精神基礎上,結合實際做好轉化文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本地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開展工作。放管服改革是中央的決策部署,但蘇浙粵三省結合自身特點,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改革金字招牌——浙江從四張清單、一張網到最多跑一次;江蘇全面推行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審批新模式;廣州推行一門一網式的改革,得到群眾好評。三省干部吃透中央政策、摸清地方情況,綜合分析各方利弊找最優路徑的做法,非常值得各地學習借鑒。
產業結構升級,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山東黨政代表團此次南下學習考察,在廣東學習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在浙江學習打造創新創業高地、在江蘇學習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新舊動能轉換找準產業升級發展方向。
【決策看點】
●山東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近日印發《關于實施“齊魯工匠”建設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省、市、縣(市、區)三級工會聯合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實施“齊魯工匠”建設工程,為新舊動能轉換、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人才支撐。每年選樹命名50名“齊魯工匠”,省總工會向每位“齊魯工匠”領銜創建的創新工作室,一次性提供5萬元創新資金資助;向每位“齊魯大工匠”領銜創建的創新工作室,一次性提供30萬元創新資金資助。
【鏈 接】
山東官場新氣象
3月,山東官場相繼傳出李群和王文濤離開的消息。李群身上有鮮明的改革者和實干家標簽,王文濤則被很多網友評價為“想干事、能干事”。這二人都是山東官場的新氣象。他們雖然離開了,但這種新氣象還在。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龔正這些外來干部身上,都有著與傳統山東官場截然不同的氣質。沒有太多基層經歷,沒有地方利益集團的羈絆,劉家義顯示出更開放的心態和大局意識。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山東要“解放思想”,要開放,不要封閉。發展關鍵是轉思路。這正是龔正給山東開出的藥方。從劉家義、龔正到已經離開的王文濤、李群,在這個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這些主政者給山東帶來了新氣象。這也許正是山東的希望所在。
資料來源:淄博觀察公眾號2018年3月23日
推動“雙招雙引”助力產業升級。做好招商投資、招才引智工作,是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的題中應有之義。南下學習歸來后,7月11日,劉家義在山東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蘇浙粵三省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我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的,是經濟增長問題、結構優化問題、自主創新問題,也是財政收入問題和民生問題。”山東省明確提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要聚焦“十強”產業集群、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品牌經濟。在創新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方式上,提出要產業鏈招、專業化招、社會化招、委托代理招、鄉情親情招。今天招來的商、引來的資就是明天的新產業,今天招來的才、引來的智就是明天的新動能。
采用市場化運作機制破解創新難、產業化難。采用市場化運作機制,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是蘇浙粵三省破解創新難、產業化難的共同選擇。在這些“四不像”機構的助力下,南方三省實現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緊密融合,在國際創新體系中逐步實現由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躍進。放眼全國,各地組建新型研究機構并不鮮見,但在提出超常規的思路和招法、大膽進行路徑和模式創新方面,與蘇浙粵三省相比差距不小。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得硬。“轉換”不能顧此失彼。一味求“新”,而不重“質”,則適得其反。深圳打造前灣蛇口自貿區,承接香港產業轉移,成為港資企業集聚區和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區。廣州堅持主導產業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生態支撐,登產業之“高”。實踐證明,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上馬新興產業同樣需要政府的精準扶持。新動能既來自新經濟發展壯大的“無中生有”,也來自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老樹發新芽”,兩手都要抓,兩手都得硬。
新舊動能轉換,人才是根本保證。山東雖是人口大省、人才大省、人才的“供給”大省,但還不是人才的“落地”大省。此次南下取經,劉家義不止一次提到“人才”的重要性,強調要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用好用活人才第一資源,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搭建平臺,以體制機制創新吸引全球人才。江蘇產研院,“不找項目,先在全球范圍內找人,由他組建團隊,聘請掌握一流技術的人才,探索產業方向”,達到了“引進一個人,帶來一個團隊,培育一個產業”的效果。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建立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科研平臺,吸納全球的高水平團隊。身份問題是科研人員難以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癥結,江蘇產研院提出“一所兩制”的制度設計,深圳先進院則借力香港和國外高校創新資源,采用設置兼職教授崗位做法,高校教授可“兩頭取薪”。
【決策看點】
●7月2日,山東省召開動員部署會議,啟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17個縣市區將在2年間探索一系列政策突破。但山東省明確規定“三個不能破”:耕地紅線不能破,防止受利益驅使減少農用地規模;轉讓紅線不能破,禁止宅基地農戶資格權轉讓;購買對象不能破,嚴禁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旨在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資格權、適度放活使用權。其中,資格權是指農戶從集體經濟組織申請獲得宅基地的權利。
【鏈 接】
山東:放權減壓破解鄉鎮“有責無權”
將鄉鎮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夠有效承接的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賦予鄉鎮政府、全面清理上級與鄉鎮(街道)簽訂的各類“責任狀”、推進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近日,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經濟發達鎮改革試點經驗深入推進鄉鎮(街道)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推進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鄉鎮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理順縣區與鄉鎮關系。據悉,省編辦已梳理制定了《山東省向經濟發達鎮放權指導目錄》,擬下放權力160項。
資料來源:《大眾日報》2018年7月18日
讓年輕創客聚集,打造創新創業生力軍。蘇浙粵不僅關注走在國際前沿的精英,還有追逐夢想、充滿活力的年輕創客。浙江形成創業創新的“四方面軍”:浙江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系,阿里巴巴IPO后出來創業的阿里系,國家“千人計劃”為代表的海歸系,以及創二代、新生代為代表的浙商系。浙江大學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創建“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引領了大學創新創業風氣之先。浙江為將這股風氣推開專門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支持人才創業創新的意見》。
按科學規律和國際標準服務人才。“雙創”近年來已成為領先省區推動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雙創”本身就是一個試錯過程。對此,蘇浙粵有著一套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性循環機制,為招才引智營造軟環境。在招才引智過程中,浙江不僅在創業初期給予支持,還鼓勵創業失敗者二次、三次創業,并照樣給予扶持。始終瞄準國際標準為人才提供配套服務,是三省招才引智的共同特點。政府負責提供靈活的體制機制,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環境等“陽光雨露”,由此推動人才茁壯成長,是蘇浙粵三省的共同經驗。
年初,劉家義在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強調,要著力優化制度體系、社會氛圍、生態環境,施行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把國內外頂尖人才往山東引、往山東拉。南下學習歸來,山東將把引才權限“放下去”,支持重點企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企業看中的、市場認可的,直接納入省級人才工程支持。用好“千人計劃”專家工作站、產業教授等柔性引才機制,讓引才形式“活起來”。
【決策看點】
●7月9日,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榜單首次發布。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的研究評價工作,主要從創新投入、產出、績效三個角度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研究測算。今后,山東將圍繞科技型企業成長周期,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體系,打通科技型企業孵化、成長和壯大的鏈條環節,形成由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的漸進式培育模式,推動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培育取得新突破,帶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升級。
從過去的被人追著跑變成追趕者,山東和蘇浙粵的差距究竟是如何拉大的?對這個問題,學習團成員的普遍結論是——最大的差距在觀念體制上。數據指標差距的背后,歸根結底還是思想觀念問題、發展理念問題、干部作風問題,“再不解放思想、迎頭趕上,我們將會被落得越來越遠”。
當務之急是打破陳舊的思維模式,改變固化的工作方式。面對轉型升級、創新創業等發展中的難題,南方三省也曾遭遇“成長中的煩惱”和調速換擋的陣痛。面對困難,當地干部沒有等待觀望,而是以創新的辦法、統籌的思路主動破解,做到了敢于擔當、善作善成,并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感。與之相比,山東省很多干部的思維還停留在“管”的階段,有的干部思想僵化保守,有的干部缺少敢闖敢試的精神,畏首畏尾。學習三省的改革舉措,拿到一套操作流程不難,但要真正落地,沒有沖破思想藩籬的勇氣、破解體制束縛的辦法、搶抓發展先機的意識,再完美的方案也是空中樓閣。黨紀國法是不可逾越的雷池,但絕不能把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也當作雷池。
領導干部是“第一環境”,要有“筑巢引鳳”的真本領。南方三省改革開放活力大、動力強,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進退有度,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進,為的是長遠布局未來;退,為的是激發企業活力。學習歸來后,山東省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山東省打造成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高地、制度創新高地、法治保障高地、營商環境高地、人才高地、產業創新高地、文化涵養高地,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創新鏈集聚優化、強化的高地。劉家義特別強調,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是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第一環境”。要為企業發展提供“保姆式”服務,當好企業發展的“店小二”。
靠學習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南方三省領導干部知識更新快、專業能力強,浙江提出要保護獅子型干部,江蘇提出要建設研究型干部,江蘇和浙江還開展縣委書記“打擂臺”,極大提升了干部的專業素養和能力。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各級領導干部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變化,不怕能力不足,最怕能力水平不足卻不感到本領恐慌。南下學習歸來后不到一周時間,第一期山東干部講堂開講,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進行講授。今后,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不同主題作專題講座,將成為山東省委的“常規動作”。劉家義直言,要靠學習武裝頭腦,靠學習走向未來,靠學習推動各方面工作,靠學習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