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東
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追溯歷史,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可以讓自己走得更遠。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為人父母有義務、有責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樹立良好的家風,用好家風培養好孩子,責無旁貸。
“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嚴于管教,應成為培育良好家風的重要環節。家庭給人以歸屬感,成為人們內心情感最柔軟的一部分。正因為此,家庭容易成為人性弱點的避風港,原則易在親情面前變通,底線易在親情面前突破。對子女管理不嚴,常常導致家庭不幸。黨員干部要自覺把好的作風貫穿于家庭生活之中,要經常向家人宣傳政策法規,幫助家人劃清是非、美丑、榮辱的界限,對枕邊風善而從,惡而棄;對子女的不正當要求,要堅決予以拒絕。“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專一;要求家人潔身自好,自己首先要遠離低級趣味。只有這樣,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個追求進步的家庭,一個經得起風浪考驗的家庭,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成長的過程中,我認識了一個新詞——“家風”。
我自己的家風是:“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用積極向上陽光的心態面對困難;待人有禮貌?!痹谇谇趹┓矫?,外公是我的好榜樣。外公是個農民風雨無阻去田地里種菜收割,勤勤懇懇,從不叫苦叫累。在待人有禮貌方面,爺爺是我的模范。爺爺是生意人,每次與同事打電話時總會說上幾聲“你好”,新年里爺爺打電話時總會送幾句新年祝福語。在陽光心態方面,爸爸是我的楷模。雖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會愁眉苦臉,總會積極面對。
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我要接力長輩傳承的好家風。
傳統中國重家風。家風林林總總,概括起來,不外乎家國天下、耕讀傳家、積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幾個關鍵詞。揚州個園有兩副楹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唯儉與勤”“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就體現了這一點。
有人講,現在談家風,并沒有多大意義。理由是,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好人、老實人,可現實生活中常常是“老實人吃虧”。有人說,當下社會除卻成功別無信仰,而且為了成功可以拋棄一切。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要做“出淤泥而不染”太累了,甚至難有“出頭之日”。但是必須看到,我們處在同一條船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誰也不能做社會責任的“逃兵”。這種責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證。
有人講,現在的家族意識不斷消減,此時談家風不合時宜。家庭單元的縮小化是一個趨勢,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風存在的意義。這些年來,有關富而不貴以及“富不過三代”的話題,為有些人焦慮,為有些人樂道。這同樣可以從家風上尋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質、錢財,而貴是指素質、教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一個人的成長有沒有受到好的家風熏陶,是至關重要的。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財富觀。對于不少人來說,家風的好壞甚至影響和決定人的一生。
有人講,現在更應該講政風社風?!耙詢灹键h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四風”很重要,休戚相關、互相影響,還可以在中間加上“家風”。雖然不能無限擴大家風的重要性,“家風正,則后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可能有些絕對。但換一個角度看,從家風開始,推動黨風政風、社風民風改善,這在方向和策略上卻是正確的。有用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拾起來,最厭煩的是“先爭論大用小用”,最可怕的是“在爭論中不用”。
別讓家風也成為“一陣風”,徒留下“古風不再”的感慨,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風。家風的形成,無關貧富,無關文化,只關德行。家風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更是潛力無窮的。只有家風這個源頭清澈了,才更有利于涵養好的黨風、政風與社風、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