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黨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97年的光輝歷程,成為名副其實的超大型政黨。在黨的領導下,古老的中國煥發了青春,成為GDP總量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的經濟體。“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等,一時成為熱議的焦點。
我們黨能夠取得革命成功,執政地位能夠不斷鞏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從本國實際出發,準確抓住并且成功解決中國各個時期的現實問題。在解決中國問題時,我們黨并沒有教條式地照搬照抄,而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分析問題、尋找中國出路的工具,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靈活運用、創新發展,富于中國特色。
黨的“二大”提出的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我黨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贏得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黨僅用短短的三年時間,就成功地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交出的這份“經濟答卷”令世人驚嘆。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抓住了“建設”這個問題,把建設問題當成頭等大事來抓。盡管犯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錯誤,但我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仍然取得舉世公認的重要成就。
與東歐各國相比,中國較早擺脫了蘇聯模式的影響,探索走自己的道路。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提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在這之后,中國共產黨探索的腳步一直未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沖鋒號。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們黨一直堅持這一論斷,并始終致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和特點有了很大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這一判斷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也反映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點要求。正因為我們黨有著強烈的使命意識、勇敢的擔當精神,歷史才選擇了共產黨。
97年來,我們黨始終把黨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統一起來。在革命時期,我們黨堅持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執政伊始就警告全黨:“必須高度關注黨同群眾的關系問題、人心向背問題”,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從毛澤東同志“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到鄧小平同志“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到習近平同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的核心理念。
我們黨是這樣認識的,更是這樣踐行的。為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犧牲數百萬計優秀戰士。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我們黨始終在忠實地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最崇高的使命。早在1927年秋收起義后,為不損害群眾利益,毛澤東鄭重宣布了三大紀律,這是我們黨自覺維護群眾利益的早期規定和生動體現。創建瑞金革命根據地時期,毛澤東就明確指出:“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延安時期,為減輕老百姓征糧負擔,毛澤東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中國的土地問題是個老問題,“耕者有其田”已經斷斷續續地喊了2000多年,這個“千年難題”,卻由中國共產黨解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真心擁護。僅山東一省,就輸送了95萬兵員,動員了1106萬民工、民兵幫助部隊運送物資。人民選擇了共產黨,也就選擇了自己國家的未來命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始終銘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不懈地反對貪污腐敗和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等脫離群眾的不良作風。三年困難時期,為作表率,毛澤東宣布不吃肉蛋。他曾過了三個生日,從現在保存下來的菜譜看,都過得相當簡單,與平時沒有多少區別。同時,他將自己的工資由一級降為三級,一直到1976年他去世也沒有改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從本質上說也是維護群眾利益的體現。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提出,判斷社會主義各項工作正確與否的標準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親民、愛民、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伴隨我們黨完成歷史使命全過程的不變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九大新修訂的黨章中指出,“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這是黨章關于自覺維護群眾利益的最新表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中國共產黨能夠由小變大、由弱到強,正是因為勇于堅持真理、敢于自我糾正錯誤。大革命時期,面對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屠殺,“八七會議”適時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在土地革命時期,“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傾錯誤,才使得中國共產黨能夠浴火重生;“延安整風”,達到全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針對出現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嚴重失誤,中共中央召開了“七千人大會”對錯誤進行了深入剖析,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糾正“大躍進”的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黨情、國情和世情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先后實行了推動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加入WTO、“一帶一路”倡議等戰略舉措,逐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黨強則國強,黨興則國興。在懲治貪官時,毛澤東態度堅定,幾番鏗鏘有力的言辭,震古爍今。當年在治理中央蘇區時毛澤東說:“腐敗不除,共產黨就會失去民心;與貪污腐化作斗爭是共產黨人的天職!”在延安懲治貪腐時他說:“赦免貪腐便無以教育一個普通人,共產黨對黨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厲的紀律。”毛澤東把進城比作“趕考”,他對全黨提出“兩個務必”的警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反腐倡廉,取得了顯著效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清醒地認識到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使命擔當,正風肅紀反腐,挽狂瀾于既倒。反腐敗斗爭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我們黨懲治腐敗的決心更加堅定、態度更加鮮明。果斷查處了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孫政才等人的嚴重違紀違法問題,鏟除了政治腐敗和經濟腐敗相互交織的利益集團。全面從嚴治黨從中央政治局立規矩開始,從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破題,總書記以身作則、以上率下,黨風為之一新,試出了民心向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更偉大的成功在砥礪前行中孕育,更艱巨的任務在前方等待。我們黨只有把自身建設得更嚴更好,才能帶領人民書寫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