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紅巖 秦風明
筆者在下鄉扶貧時了解到,有的貧困戶在危房改造過程中,利用國家補助資金建造起一層毛坯結構,卻無力承擔后續的裝修費用。由于扶貧干部怕麻煩,完成了資金使用考核程序后就不再對此關心過問,導致部分貧困戶的新房成了擺設,無法入住。
經濟林長成后不找銷路,路基修好了不鋪路面……在個別地方,像這種因為黨員干部“怕麻煩”而導致扶貧工程“爛尾”的現象時有發生。從面上看,扶貧政策似乎是落了地,但實際上,群眾并沒有享受到真正的實惠。這些怪象源于一些黨員干部開展扶貧工作時只看上級不看群眾,只看指標不看實效,凡事“交了差”即可,不愿“自找麻煩”的不良心態。殊不知,這樣做就真的“交差”了嗎?這種做法與取得脫貧攻堅勝利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必須摒棄這種“不作為”“走過場”的行為。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扶貧工作中的“爛尾”現象到底刺痛了誰的心?毋庸置疑,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它不僅直接破壞了干群關系,還導致政府在群眾心里的信譽度逐漸降低,黨的執行力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杜絕扶貧“爛尾”要克服“任務”心態。有的干部根本沒把結對幫扶當作是一項政治任務,在工作中馬虎了事,導致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因此,我們要化“任務”為行動、變被動為主動,以“主動作為、勇于擔當”為榮,以“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為恥,堅持走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帶領群眾脫貧,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扶貧在路上,監督也要跟上。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組織檢查、督導,實行扶貧也要“回頭看”,準確反應存在的問題,切實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的職能部門在考核和檢查中要真正發揮作用,打破看資料看數據的傳統思維,將實地走訪核實等做為主要方法。
扶貧工作切忌“爛尾”草草了事,應“慎終如初、善始善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脫貧攻堅打造成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