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劍力 申秉琨 孟亞男
作為一名鄉鎮黨委書記,他統攬全局,居高望遠;作為一名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干部,他恪盡職守,為民代言。
他對事業充滿激情,他對百姓心懷感情。人生的天平上,一頭是事業,一頭是百姓。
開發、開放、開拓,他晝思夜想,身體力行;農村、農業、農民,他魂牽夢縈,牽掛心頭。
他凝心聚力,直率大方,是個工作起來不知疲倦的人;他真誠善良,是個牽掛百姓的貼心人;他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化為自己人生的追求,是個撲下身子一心為全鎮百姓謀利的人。
他,就是黎城縣黎侯鎮黨委書記王瑞崗。
“不會抓經濟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會幫民富的書記,不是稱職的書記,不會寫民生二字的干部,不是一個好的公仆。”這是王瑞崗的一句口頭禪。
在上遙鎮黨委書記任上工作了4年的王瑞崗,2016年9月被組織調到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黎侯鎮任黨委書記。上任之初,帶著全鎮農民“脫了貧、致不了富”的問題,他一頭扎進村里摸排情況、了解民意、分析原因。白天在田間地頭向老鄉問計,晚上盤坐在農家炕頭向百姓問策。經過一個多月的下鄉調研,他跑遍了50個村的溝溝岔岔,掌握了全鎮農民“脫了貧、致不了富”的根本原因就是產業結構調整不合理,農民們長期延續著傳統的種植方式,生產效率極低,盡管脫了貧,但收入上不去。問題找到后,他根據各村實際,在農業調產上,制定并實施了“以上村、望北等村為核心區域,建設1000畝林上桃果,林下套種大蒜、花生板塊,帶動農民畝均增收6000元;以巖南、洪峧河等村為核心區域,建設1000畝優質小米種植板塊;以趙家山村為核心區域,建設豆腐、食用醋系列產品循環經濟項目和布藝黎侯虎縫制板塊,帶動周邊村民靠豆腐和布藝黎侯虎增收,力爭使趙家山豆腐系列產品進入超市,形成年產量1000萬公斤,布藝黎侯虎年縫制量達到100萬只;以三坑(坑東、坑西、坑南)一川(正川)為核心區域,建設1000畝尖椒和500畝玉米育種板塊;以巖井、宋家莊、墳交等8村為核心區域,建設萬畝優質核桃樹、花椒樹板塊,使之成為年產100萬公斤的核桃基地和30萬公斤花椒基地;以上桂花、下桂花、南村等村為核心區域,采取‘合作社+基
地+農戶’的形式和‘一村一品’模式,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育苗、統一施肥、統一操作規程、統一商標‘五統一’的西瓜、葡萄500畝種植板塊,使之成為集觀光、采摘、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農業園區;以陳村、北桂花、青南、辛莊等村為核心區域,建設萬頭高效優質畜牧養殖產業板塊;以北桂花張俊玲、谷駝高秋英等能人為核心區域,帶動和輻射周邊農戶的‘炕頭經濟’板塊等八大高效特色產業板塊,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聚集度,使農民增收有了穩固的基礎。目前,八大高效特色產業板塊已初具規模。
征地、拆遷工作好比一座橋梁,一頭事關經濟發展,一頭系著群眾利益。如何既依法征收、拆遷,不誤國計民生,又最大限度地實現和保障群眾利益?這是擺在每個鄉鎮干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眾所周知,黎侯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黎侯人經濟頭腦靈活,講利重義,興辦的“五小企業”使近2000農民務工經商走上了富路。但由于受國家經濟政策宏觀調控影響,好多高耗能、重污染、低效益的企業轉型升級遲緩,導致關停、倒閉。曾經從農田走進車間的農民,不得不從車間重新回到田間;曾經風生水起的“五小”企業,卻成了讓鎮政府頭痛不已的“包袱”。如何盤活存量資產,把“包袱”變為財富,那只有一條路,就是引資金、上項目。
在引資金、上項目那些天里,王瑞崗與縣領導三赴北京、五上太原、八到長治,用顫抖的手叩開一個個曾在黎城和黎侯生活、工作過的老領導、老首長的家門,用真誠和毅力叩開老前輩的心扉。不少老前輩已退職多年且病魔纏身,但他們通過子女、好友設法尋找合作伙伴,最終成功引進了“山西匯禾源公司三項一體農產品循環深加工基地建設項目”。
這一項目引進了,1個億的資金到位了,征地、拆遷卻成了一個難啃的骨頭。項目需占地35畝,可破產清算了的晉福攪拌站只有15畝地能盤活,剩下的20畝還要從群眾手中征占。然而,在黎侯鎮這個人多地少的地方,農民把土地看得比命都重要,誰也不想讓保命田被征。
怎么辦?怎樣才能讓老百姓高高興興地讓出土地,使匯禾源公司三項一體農產品循環深加工基地建設項目順利開工?在今天這樣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單靠行政命令或者群眾的思想覺悟來做征遷安置工作,已經行不通了。那么靠什么?長期在鄉鎮摸爬滾打、與群眾打交道的王瑞崗,沒有單靠行政命令,而是登門上戶以心換心、以情感人,和征遷戶交朋友!
在和征遷戶最初聯絡時,有的住戶不開門,他就干脆守在其家門口,趁戶主買菜或和鄰居聊天時一次次主動搭訕,即便遭受冷遇也毫不氣餒,而且永遠站在征遷戶的立場上,用真情換理解,用溝通換支持,用苦累換進展,用作為換成效。他始終堅持把群眾當親人,分擔他們的憂慮。他對征地戶說:“‘地’是一種精神依靠,一種靈魂寄托,尤其對咱們以土地為生的老百姓來說,地是命根,但沒有項目,咱只能吃飽飯、掙不上錢。”無數次的苦口婆心、發自肺腑的貼心話語,消除了征遷戶和他的隔閡,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因為他再清楚不過,征遷工作征的不是一個個數字,而是一顆顆老百姓的心。
在取得征遷戶的基本信任后,他趁熱打鐵,將公平、透明的征遷安置政策,細致入微地向百姓一一解釋,潤物細無聲般的疏導工作,化解了百姓的思想疙瘩,再次贏取了群眾的心,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建設。
20年來的農村工作,使王瑞崗深深感到:“當群眾想不明白的時候,就要耐心細致地把政策講給他們;當群眾因為有困難而產生顧慮的時候,就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消除顧慮。只要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群眾就會理解,就會支持,就會配合。”
鄉鎮任職20年來,王瑞崗始終把百姓的每件小事當做大事來對待,把關心弱勢群體、為民排憂解難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他清醒地知道:生活貧困的群眾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更加需要黨和政府的扶助和關懷;百姓的每件小事,關乎著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居民家里能在冬季供暖時供上氣嗎?溫度能跟上吧?”這是去年10月份,黎侯鎮接到煤改氣任務后,王瑞崗反復考慮的問題。因煤改氣涉及2個社區和11個居民小區,又面臨著冬季馬上到來,一旦開始施工,就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煤改氣工程,讓居民能正常通氣供暖。時間緊、任務重,王瑞崗每天盯在施工一線,督促工程進度,用自己的汗水與辛勞,帶領大家打贏了一場與時間較量的戰役。
在當前黎城縣棚戶區改造工作中,作為棚改主戰場的掌舵人,王瑞崗面對被征收戶提出的各類問題,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反復講清道路,講清政策;對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既耐心解釋,又依法依規妥善處理。用他的話說:“只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讓先拆的吃虧,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后拆的占便宜,天下第一難的拆遷工作就能辦好。”
黎侯鎮北泉寨困難群眾牛本令年近70,上有90多歲的老母親,兒子女兒因小腦萎縮常年臥病在床,還有兩個10多歲的孫子在上學,生活十分困難。得知情況后,他走進了牛本令的家,看著躺在床上癱瘓的病人,看著年幼的孩子,作為一個鎮的黨委書記,他內心感到很內疚∶“群眾有困難難道不是自己工作的失職嗎?”于是, 他將身上僅有的200元錢放到牛本令的手里, 眼含著淚花走出了家門。回到鎮里, 他即刻召開黨政聯席會, 一方面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向牛本令捐款捐物;一方面讓村里雇傭牛本令擔任保潔員,讓其既能掙點錢補貼家用,又能臨近照顧母親、孩子。晚上他將牛本令一家的情況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進行了匯報。在他的努力下,短短10多天, 就為牛本令一家籌得社會的愛心善捐9萬元。
真情回報總有時。王瑞崗在基層領導崗位上所作出的努力貢獻,得到了黨組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2017年7月,他被黎城縣委評為“十佳共產黨員”;2018年4月,他被長治市評為“脫貧攻堅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