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師,他在史學、教育學、歷史地理等學科領域的造詣使之成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然而,人們對于錢穆的關注已遠遠超越了學術領域,因為他還是一位長壽學者,在養生方法上有其獨到見解。
太極拳是一種全身性輕慢松柔的運動,與其他運動的不同之處在于,太極拳講求“神形合一”“內外兼修”,或者說是“身心俱養”,堅持打太極拳,可有效調節心理,使之處于放松、愉悅的狀態。錢穆酷愛太極拳,這是他幾十年來從未間斷的功課,甚至在講學時也不忘記“溫習”。
在錢穆的養生方法中,靜坐是最受人追捧的。錢穆從20多歲就開始練習靜坐,長年堅持不懈,且深得其法。他認為:“靜坐必擇時地,以免外擾。”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習練靜坐之功,可有效緩解緊張情緒,使精神處于自由、放松的狀態,健身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太極拳和靜坐功既鍛煉了錢穆的身體,又為其靜下心來從事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難能可貴的是,這種積極養生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來從事更多的學術活動。這也是他“學到老、活到老”的重要原因。
讀書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可以活躍人的思維,因此,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讀書可有效消除一些心理障礙或緩解其他精神疾病。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有云:“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須書卷作良醫。”此句說的就是讀書以求長壽之道理。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深諳讀書養生之道。他經常告誡學生,讀書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可存懶惰、浮躁之心。這里的“耐心”和“恒心”指的是讀書的執著之心,而“不可存懶惰、浮躁之心”則表現了錢穆的豁達和淡泊名利。因此,我們于讀書之中便可一窺錢穆的養心之道,這也是他得以長壽的重要法寶。
讀書不僅使錢穆增長了學識,而且還給他帶來了安身立命之所,如他自己所說:“我不敢認為自己對學問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學海中,覓得了我自己,回歸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處。”對錢穆來說,無論生逢亂世,還是身處困境,讀書都是一種精神享受。或許,讀書已經成為錢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在晚年視力衰退的情況下,他仍堅持讀書寫作。因為錢穆在書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而正是這種精神寄托健全了他的身心,并支撐著他走到生命的盡頭。
在《湖上閑思錄》中,錢穆從學術文化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人類從自然中產生文化來,本來就具有和自然反抗決斗的姿態。然而文化終必親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則文化若與自然隔絕太甚,終必受自然的膺懲,為自然所毀滅。”基于深厚的文化內涵,錢穆對“天人合一”這種養生境界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了,而這種深刻則突出表現在他對山水之樂的喜好上。
錢穆喜愛游山玩水,連讀書寫作時也會選擇環境優美的清靜之地。在蘇州中學任教時,他就經常漫步于田野之中。在北京講學期間,錢穆更是游遍了大江南北,從大明湖、孔林、泰山到云岡石窟、黃鶴樓、廬山、華山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登山涉水可修身養性,對那些思慮過度的人尤為重要。錢穆通過暢游于山水之間,放松了自己疲憊的身心,讓自己的心與自然形成一種默契,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太極拳、靜坐、讀書抑或是寄情于山水之間,錢穆就是這樣一位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無怪乎有人說他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這一“懂得生活”或許是對錢穆的養生之道最好的概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