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十多年來,特色化辦學問題逐漸成為基礎教育的熱點,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校甚至新建學校都在爭創“特色”,將辦學特色作為學校發展的“標配”。在計劃經濟時代,學校的管理體制、培養目標、課程內容都照章行事,無法奢求特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個性和特色成為這個時代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基礎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發展重心已經從規模、數量發展轉向內涵、質量提升。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對于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多樣需求,適合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都有著重要意義。然而檢視當下特色學校建設,仍然存在許多認識誤區和實踐偏差。
我認為當下特色學校建設存在以下四個誤區。
誤區一,特色辦學特長化。很多學校為彰顯辦學特色,往往選擇某些優勢科目或項目,在學校管理上高度重視,人力物力上給予傾斜,比如開展書法教育、棋類教育、閱讀教育,組建合唱、舞蹈、樂團等藝術團隊,打造“傳統體育項目”學校,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等等,并將它理解為辦學特色的全部。這是將特色辦學窄化為特長教育的表現。誠然,一所學校能否辦出特色,與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特長有著某種聯系。但把特長教育等同于辦學特色,是對特色學校的膚淺理解。即便是培養學生的特長,也不能止于技能的掌握,而應拓展、深化,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潛能、創新思維和文化認同。
誤區二,特色辦學標簽化。在特色學校創建過程中,許多“新理念”“新模式”以及表達學校“特色”的新名詞不斷涌現。它們盡管被冠以“某某教育”之名,但除了多開幾門選修課程、多開展幾項特色活動之外,學校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文化價值觀念并沒有什么獨到之處。那樣的“特色”是說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是標榜出來的,而不是實踐產生的。這種為學校特色貼標簽、玩概念的標新立異,既簡單粗暴也不實事求是,更背離了特色學校的內涵與本質。
誤區三,特色辦學功利化。有些學校不愿在內涵上多下功夫,而是熱衷于做表面文章,特別善于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媒體做功利性宣傳,包裝學校,大造聲勢。急功近利的心態往往導致心浮氣躁,急于求成,違背教育規律,出現“學校特色的泡沫”,傷害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實際上,辦學特色是在長期的堅守中經過歷史的積淀自然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辦學特色是一種發展方式,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和全校師生的認同參與。特色學校不能刻意打造,也沒有立竿見影的奇效,需要教育情懷、教育理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來不得半點浮躁和虛假,更沒有捷徑可走。
誤區四,特色辦學泛化。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片面追求“一校一品”,誤導了學校教育的走向。學校迫于無奈,只能硬著頭皮“提煉”“梳理”甚至憑空杜撰“特色”,其結果要么脫離實際好高騖遠,要么簡單模仿東施效顰。這種不顧實際“為特色而特色”的“教育大躍進”,摻雜著錯誤的教育政績觀,扭曲了辦學特色觀。它無視教育的共同性,助長了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偏離了創辦特色學校的本意。特色化辦學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還是學校裝飾門面的需要?其實,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契合學校實際的發展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創建特色學校不能一哄而上,不能無視學校的傳統和實際,更不能不顧及學生的個性需求。學校是成就人的場所,只有成就學生的學校,才能成就其自身。
面對熱衷于“特色”創建而出現的諸多現象和種種誤區,李鎮西老師說“我想辦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的確,學校并非一定要有特色,全面發展、樸素無華、能滿足學生豐富的個性需求,是教育的本來模樣。
但真正的特色學校還是值得人們期待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千校一面”既不符合自然規律,也不符合教育規律。我們常常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但現實往往是給予個性豐富的學生以雷同的教育。而特色學校就能在趨同的教育生態中彰顯內在的育人價值,它可以幫助薄弱學校找到突破口,讓普通學校找到生長點,讓優質學校形成新優勢。
20世紀70年代以來,創辦特色學校是許多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美國《新聞周刊》每年都要評選全美最好高中并發布排行榜,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幾位的學校很多是“磁校”(magnet school),即被理解為“像磁石一樣有吸引力的學校”,例如托馬斯杰斐遜高中、蓋頓數學與科學高中、緬因數理高中、建筑設計高中等。它們以自身獨特的教育設計和專門化課程吸引學生,極富辦學特色。
在我看來,特色化辦學存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開設特色項目。如前所述,組建體育、藝術特色團隊,培養特長生,建設特色功能室,開設特色課程,這些都是特色項目或者特色活動。有了這些并非就是特色學校,它們也不是特色學校建設的主體和全部內涵。但在學校特色建設的起步階段,把它們作為特色建設的突破口,也不失為明智之舉。但從長遠看,特色項目、特色活動重在構建學生多樣發展的基礎平臺,銘刻學生終生難忘的文化記憶,那樣,它自然會成為學校特色的有機組成。
第二重境界,形成學校特色。在特色項目的基礎上,發展優勢學科,建設特色課程,形成特色品牌,把已經出現的某種特色通過積累、深化,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強項或優勢,并使之對學校整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第三重境界,創建特色學校。什么是特色學校?華東師范大學李振濤教授認為,特色是彌漫在校園里的文化,是學校“時時、處處、人人、事事”上體現的元素。就是說,特色學校要在辦學理念、管理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實施、文化傳統等方面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和個性,它能契合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可惠及每一位學生。

特色學校建設是基于學校的傳統和實際,在辦學理念的引領下,以點帶面,整體優化,使學校教育系統內部相互融合,最后上升為特色文化。它是辦學歷史的積累和沉淀,是辦學理念的淬煉和升華。這樣的特色學校建設能激活學校競爭力,帶來學校發展的新生態。
特色學校要使學生個性得到突出發展。只有當一所學校在發展學生個性上頗有建樹,學校絕大多數學生的強勢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并使之轉化為學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才可以稱其為特色鮮明。
特色學校要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不能以單一特色替代學校教育的豐富性。它是學校全面發展基礎上的突出優勢,是豐富底色上的一抹亮色。
特色學校還應該利用自身的特色優勢,自覺承擔起責任和使命,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為社會作出富有“特色”的服務與貢獻,并且引領教育與時代發展。這是特色學校的責任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