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華源萊動內燃機有限公司 李樹經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伴隨著風暴般的中央環保督查,制造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前所未有。目前制造企業的領導者們對環保的認識可以說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但是“要環保”和“如何做好環保”是兩回事。受限于專業性不足,較多的企業僅僅知道污染物需要達標排放,迫于企業資金困難和污染治理投入大,因此積極性依然不高,這是制約當前較多中小企業環保工作原地踏步走的核心原因。對這部分企業,急需普及環保知識,提升落后的環保理念。

國際上最先進的污染源治理方法是對生產進行全過程的監控,實現清潔生產。2004年我曾撰文《淺談清潔生產及其重要意義》,如今15年過去,在當前全民談環保、制造企業環保壓力空前的形勢下,不覺有了再談清潔生產的沖動。
清潔生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或者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廢物減量化”,“無廢工藝”,“污染預防”等,但其基本內涵是一致的,都體現了一種基本理念,即對產品和產品的生產過程采用預防污染的策略來削減或消滅污染物的產生,從而滿足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清潔生產的定義為:“清潔生產是一種新的創造性的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
——對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減降所有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
——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全生命周期的有害影響;
——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
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對清潔生產的定義:“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消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清潔生產是污染控制模式的轉變,體現了人們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即環境保護戰略由被動反應向主動行動的轉變,概括起來,具體表現以下三個方面:
采用各種方法對常規能源如煤碳采取清潔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氣化供氣等。2017年全國推行的“煤改氣”、“煤改電”等戰略即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盡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原料;采用無毒、無害的中間產品;選用少廢、無廢工藝和高效設備;盡量減少生產過程中各種危險性因素;對物料進行內部循環利用;完善生產管理,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產品設計應考慮節約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貴和稀缺的原料;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體健康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因素;產品的包裝合理;產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復使用和再生;使用壽命和使用功能合理。
通俗理解,清潔生產是從源頭抓起,通過技術革新優化工藝,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產過程中,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實現“零排放”。
傳統的末端(排污口)治理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已經產生的污染物處理上。具體對企業來說只有環保部門來處理這一問題,局限于污染物如何達標排放,企業生產管理和環境保護形成“兩股道上跑車”始終跑不到一起,最終導致企業把環境保護責任看成是一種負擔,而不是需要,處于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地位。相比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的主要缺陷表現在:
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浪費資源。末端治理僅僅關注污染物排放達標,忽視了資源的充分利用,浪費的資源還要消耗其它的資源和能源去處理,生產成本是累計疊加的。
末端治理方式由于沒有抓住生產全過程控制和源削減,污染物產生量很大,企業不得不大量投資用于污水處理、廢氣治理等項目建設,而且治理設施運行費用也非常可觀,導致企業投入資金往往只有環境效益而無經濟效益,因為負擔過重難以承受,因此對待環保的積極性差。
以“煤改氣”為例,近幾年來為應對嚴重的霧霾天氣,全國各地在環保部門要求下,燃煤鍋爐經歷了大氣污染物第二時段排放達標改造、超低排放達標改造、生物質燃料改型、煤改氣等過程,據了解,不少企業剛剛完成脫硫脫硝治理,接著“煤改氣”,頻繁投資治理,加上2017年冬季天然氣供應緊張,不少地區限氣、限產,導致企業難以承受。
清潔生產與傳統的末端治理顯著區別就是末端治理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側重點是“治”,治理需要投入較多資金。清潔生產側重點是“防”,強調從源頭出發,對廢物、有毒有害物質、能耗、物耗、水耗進行全過程控制達到污染預防的目的,降低生產消耗,減少“治理”的資金投入,從而實現“雙贏”。因此,清潔生產與傳統的末端治理最大的不同是找到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結合點,能夠調動企業防治工業污染的積極性。
當然,推行清潔生產仍然需要末端治理,因為工業生產無法完全避免污染物的產生,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也不能避免產生污染物;用過的產品還必須進行最終處理、處置。因此,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永遠長期并存。
2017年初,為應對五龍河流域水質超標,萊陽市政府按照山東省環保廳要求對全市117家廢水排放達不到《山東省半島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下達了停產整改要求。同時,因為連續三年嚴重干旱,萊陽市用水緊張,開始提高水費、限制工業用水。
筆者所在的華源萊動被要求停產后,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污水站設備更新周期較長,完全等待污水站設備更新再恢復生產勢必影響公司生存。接到停產通知后公司迅速投入應急狀態,探討節約用水和應急達標方案,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全面排查地下自來水管道跑冒滴漏,減少自來水消耗量,因為華源萊動建廠歷史較早,自來水管網跑水情況比較嚴重;二是積極探討污水處理工藝升級改造,保障污水達標排放;三是論證和實施處理后污水回用,減少污水排放量。
通過三措并舉,成功解決了自來水跑水問題,污水處理通過工藝升級實現達標排放,而中水回用方面,投資39萬元,實現了公司單缸機試車、多缸機試車、產品試驗室、辦公樓衛生間等中水回用工程,不但化解了停產危機,2017年即為公司節約自來水30萬噸,價值100多萬元。
在面臨停產情況下采取的“無奈之舉”,也恰恰吻合了清潔生產理念,通過整治跑冒滴漏,減少了新鮮用水量,通過中水回用,再次降低自來水消耗量和排污量,實現降本增效,變不利為有利,反而提升了公司精益生產水平。
簡單回顧一下精益生產的概念,精益生產又稱精良生產(JIT),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就是及時制造,消滅故障,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
要了解清潔生產與精益生產(JIT)之間的聯系,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一方面,清潔生產目標之一是降低原材料消耗并節省能源;其基本手段包括改進工藝技術、強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水平,其最終目的則包括提高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清潔生產的核心內容也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而這正涵蓋了JIT的核心概念,即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既定的產出。從這一角度看,清潔生產是對JIT的進一步拓展。
另一方面,JIT理論的基石就是持續改進與附加價值;附加價值的另一層含義是減少八大浪費。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行為主體。企業利潤=銷售收入-生產總成本,最大化利潤的途徑有兩條:一是最大化銷售收入,二是最小化生產總成本。如果我們假定銷售收入為已知條件,可以得出利潤最大化的最佳途徑是最小化生產總成本。毫無疑問,減少浪費將會大大降低企業的生產總成本,從而為企業贏得可觀的利潤。因此大多數企業把提高盈利能力作為實施JIT生產方式的主要目的,關心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問題,而企業在改進運作流程、削減浪費的同時也降低了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并達到一定程度清潔生產的效果。從這一角度看,實施JIT可以達到一定清潔生產的目的,但清潔生產更側重環境效益。
綜上所述,清潔生產的某些理念與JIT的核心思想幾乎不謀而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清潔生產提倡在組織中實施節約、環保、高效率、高質量的運作方式,是對JIT的拓展,是JIT在當今形勢下可持續發展的形式和載體。
我國環境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在于較多的企業尚未從根本上擺脫粗放的經營方式,技術裝備落后,原材料能源消耗高、浪費大,資源利用率低。當前“供給側改革”、經濟面臨重大調整的新形勢下,國家提出了“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力度,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戰略思想,隨著環保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企業必須扭轉環保工作的被動局面,進行預防治理、全面提升環保管理水平,這是新形勢下企業環保工作的當務之急。
實踐表明,防治工業污染不能只依靠末端治理,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必須“預防為主”,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實行生產全過程控制。實施清潔生產,可以節約資源,將污染物消除在源頭和生產過程中,削減污染,降低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費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歷史任務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緊迫性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