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葦 王全寶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深刻的調整期,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有抬頭趨勢,同時經濟逆全球化形勢凸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也正遭受沖擊。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1月5日在上海開幕的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格外受到關注。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會見參加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外國企業家代表。
首屆進博會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共有172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
在進博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旨演講。他回顧歷史,強調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懊鎸κ澜缃洕窬值纳羁套兓?,為了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國都應該拿出更大勇氣,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在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今世界,需要多個國家更加積極主動地順應全球化大趨勢,合作推進全球化進程。
“二戰后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像一座老房子,已不適應當前時代需要,需要國家間合作共同修整,但不是顛覆性改變。在此大環境下,中國提出了全球化的中國建議、中國方案,進博會就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蔽航▏f。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由中國主辦,世界貿易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國家共同參與,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大合唱?!遍_幕式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演講得到與會者熱烈的掌聲。
隨后,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主旨演講也對中國的開放合作給予肯定,并期待通過進博會這一平臺進一步推進全球一體化進程。
在進博會上,多米尼加總統梅迪納感受到全球化最寶貴的價值所在。他說:“進博會是一次絕佳的契機,推動五大洲之間的貿易往來和相互了解?!?/p>
同樣,越南總理阮春福也稱,“在全球化背景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憑一己之力發展。進博會體現了合作共贏的理念,將大力推動全球貿易?!?/p>
而在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看來,中國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舉行進博會,釋放出一個明確的信號:中國正在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中國擴大進口將助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習近平在開幕式的演講中再次重申中國堅持開放的政策取向。
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可以說是中國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成績可謂舉世矚目。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
11月3日,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進博會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
同樣,魏建國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內已經發展到了通過進口來釋放4億~5億中產階層消費潛力的時候;對外,中國將通過進博會促進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擴大朋友圈,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貿易。
對于進博會與中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之間的邏輯,魏建國認為,中國要改變長期以來執行的以出口為導向換取外匯的政策并不容易,但從籌備進博會開始,中國已經在通過限時、高效、簡便的方式,倒逼國內各部門的改革。這也為中國未來20~30年新一輪改革開放拉開序幕。
早在今年4月,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就說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
商務部研究院前副院長李光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要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因此,中國就要擴大開放,促進全球要素的自由流動,開放市場,通過博覽會促進各國產品的自由流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鏈、供應鏈。同時,中國要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把國內經濟和整個國際市場聯系起來,實現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機結合。
中國在不同時期舉辦大型國際貿易展會的舉措,在某種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并體現了其內在邏輯的變化。
1957年春天,中國在廣東舉辦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現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預示中國沖破封鎖,向世界貿易打開一扇窗,也側面反映了中國當時對于發展對外貿易的迫切需求。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貿易以出口為特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分析稱,當時國內是計劃經濟,國外是市場經濟,要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就需要用出口在國內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中間搭建一個橋梁和窗口?!巴ㄟ^出口,我們才知道市場經濟是如何來做訂單的,才了解資本、物流、銷售的運作邏輯。當時的出口策略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推動計劃經濟體制的轉型?!?/p>
此外,彼時的中國急需外匯和資本。“那時可以說外匯比金子還貴。”張燕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舉例說,當時如果買一臺彩電,在國外可能250美元就可以買到,可是在國內就會賣到4000元人民幣。因為國內對國外的產品、知識、設備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創造不了外匯?!霸谶@種情況下,只有用出口去創匯,因此很多年來,人民幣就盯著出口創匯成本,也就是說出口創匯成本貴了,人民幣就貶值。”

對于中國對外貿易的變化,在魏建國看來,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進出口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從初級生產資料到高級生產資料的轉化。從鐵礦石、糧食、木材的進口轉化為機械制造、高端機電產品、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其次,從生產資料到生活資料的轉化。從工業類產品轉化為以汽車、家用電器等高端生活設備,手表、香水等生活消費品為代表的生活類產品;最后,從低端消費到高端消費的轉化。從中國消費者的全球購消費趨勢可以看出,消費需求正在從買得起、買得到,向個性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魏建國進一步分析認為,擴大進口是中國從貿易大國發展成貿易強國的需要。當前中國的出口額是全球第一,進口額全球第二。中國期望通過擴大進口,爭取進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如果中國既是進口強國也是出口強國,在全球貿易的話語權、規則的制定權方面,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張燕生也坦承,中國擴大進口,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擴大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從出口到進口的轉變,也是從小國經濟到大國經濟的轉變。
“習主席講話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習主席充分表達了進一步加強改革和開放的決心,并且再一次表達了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也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措施,像降低進口關稅,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這些都讓我特別激動?!痹谶M博會期間,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雷軍認為,跨國貿易可以造福當地消費者,對投資環境和當地經濟都有幫助。
在國際化業務方面,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進入了82個國家市場,在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躋身市場前五。2018年7月,小米集團登陸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有史以來全球科技股IPO前三。
改革開放后,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民營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張燕生表示,改革開放以前,主要是國有的外貿壟斷公司在做進出口。改革開放以后,外資逐漸占據了半壁江山。常見的合作模式是外資提供品牌、技術、渠道,中國代工、加工、組裝。然后,慢慢出現了一些民營企業,且比例逐漸擴大,目前已占50%左右。
在進出口所有制結構的相關數據中,民營企業的比例是61.2%,外商投資企業的比例是11%,國有企業的比例是27.8%。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多國帶來的展品及推介活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教授林桂軍分析認為,民企海外投資不僅在數量上占半壁江山,質量層次也在不斷提高,推動投資結構越發多元化。國企較多集中在能源、資源領域投資建設,民企投資則相對比較活躍、市場化,涉及能源、房產、汽車、手機、食品、奢侈品等領域。
而在魏建國看來,改革開放至今,民營企業撐起了貿易的半壁江山,未來40年,中國經濟將迎來第二次飛躍。民營企業將在國際上樹立更強大的品牌優勢,尤其是高科技行業,包括互聯網、云計算,5G、芯片、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高精尖企業,將在國際貿易中擁有更為堅實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