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春
在閔行區六屆人大梅隴鎮代表團,有兩位姓梅的女代表,一位叫梅利群,另一位叫梅小鶯。巧的是,兩人年紀都已六十開外,雖然姓“梅”,但都不是梅隴本地人,而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遷居到梅隴的“上海人”。兩人都是老資格的區、鎮人大代表,在梅隴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她們早已把自己當成了地地道道的梅隴人,對梅隴這塊土地和這里的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
梅利群——“代表中的代表”
梅利群代表能歌善舞,退休后一直擔任鎮太極拳分會會長,還擔任鎮氣功隊和“欣梅舞蹈隊隊長,曾被評為“梅隴鎮十大文化領軍人物”“全國優秀體育指導員”。現在梅利群代表還是市社會體育指導協會理事,大家都親切地稱她“梅老師”。梅利群是區人大三屆、四屆的老代表,這次又被選為區六屆人大代表,同時還擔任了“代表聯絡員”。
代表聯絡員是區人代會閉會期間協助區人大常委會開展相關工作的人大代表,可以說是“代表中的代表”,所以在履行代表職務方面,她要比其他代表多擔當一份職責——梅利群既要列席區人大常委會的各類會議、視察和調研活動,又要聯系片區的區人大代表,還要參與代表建議的督辦等工作。2017年,梅利群在參加區人代會和代表小組活動外,共列席區人大常委會會議5次、參加各類視察調研活動14次。
列席區人大常委會并非跑跑腿、傳傳話的“輕松活”,梅利群要根據每次常委會的議題內容事前做好功課,要把代表和選民的意見進行整理和調研,然后再帶到會上反映。她說:“這些意見代表著選民的呼聲和要求,來不得半點馬虎。”在協助開展代表建議督辦時,梅利群不厭其煩地與提交建議的代表一一聯系,聽取代表對辦理情況的意見。許多代表說:“別看梅老師一把年紀了,做事一點不含糊,不比年輕人差。”
2017年4月,梅利群參加了區環保違法違章建設項目治理整頓工作的檢查,連續四天對梅隴鎮已關閉的74家單位巡訪自查。當時正值她腳踝骨裂,走路一瘸一拐,部門領導和家人多次勸她不要再去了,但梅利群代表堅持有始有終,晚上回家泡腳熱敷,白天照常視察,克服了疼痛,堅持了四天的全程監督。老伴心痛地埋怨道:“你看你,年紀也不小了,做起事來還跟拼命一樣。”說話一向慢聲細氣的她,這回卻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嗓門:“就是因為年紀不小了,才更要抓緊時間多做些工作。”
2017年6月,梅利群在選區集中聯系選民座談會上,有許多選民代表向其提出本鎮征地動遷安置過渡費補償標準偏低,隨著近階段房租上漲,不夠支付租房費。對于這個關系到一大批動遷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梅利群感到不能把它往上一交了之。她與選區的徐新弟代表一起,不僅了解了梅隴鎮目前的動遷村民安置過渡費標準,又摸清了全區其他鎮過渡費標準,還對本地區房租租費情況進行調查,最后向鎮政府提交了《關于建議提高梅隴鎮動遷村民安置過渡費的意見》的建議,因數據翔實,意見中肯,得到了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目前政府正在研究調整政策。得到政府的答復意見,梅利群感到十分欣慰:“我是他們選出來的代表,這個問題有著落了,我也好對他們有個交代。”
梅小鶯——代表中的調解能手
梅小鶯代表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囡”,不惹事,也怕有事,小時候的她沒想到自己長大后,會主動“擔事”。上世紀九十年代,梅小鶯家遷至梅隴鎮不久,恰逢招聘居委干部,她從一百多名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領導竟然安排她到居委承擔整天與糾紛打交道的調解工作。梅小鶯決定先試試。這一試,就再也沒回過頭,從居委調解干部做到退休,然后又一直在鎮房地物業調解委員會擔任負責人。她在調解崗位上至今已工作了二十年,曾上過電視,當過《新老娘舅》電視節目的現場調解,還曾借調區法院擔任“訴前調解”,曾被國家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調解員稱號,在梅隴鎮居民區,居委干部碰到一些居民的物業糾紛,就會告訴他們“去找梅老師”。
梅小鶯曾是梅隴鎮一屆、二屆的鎮人大代表,這次換屆,選民們又推選她擔任區人大代表。梅小鶯常常自問:“大家為什么要選我當代表?不就是要為他們說話辦事嗎?”在她看來,“人大代表”不是頂在頭上可以炫耀的花環,而是選民對自己的信任,是一份為居民切切實實解決實際問題的責任。
平時工作中,梅小鶯經常會碰到一些居民來反映一些與物業調解不關聯的問題。擔任區人大代表后,梅小鶯就告誡自己,只要居民來反映了,我有責任主動去調解,因為我是一名人大代表。
有一次,有位居民對附近超市電子秤的準確性提出疑問,說者只是隨口一說,梅小鶯卻把這事記在了心上。梅小鶯先是到相關超市調查,營業員不是隨便應付,就是干脆回絕。她不罷休,又特意趕到市場監察部門了解情況,得知該部門每年都要對超市計量器具進行校驗時,她才放心。當梅小鶯將調查結果答復給提出疑問的居民時,那位居民感動地說:“我不過是隨便說說,沒想到你竟這么認真。”梅小鶯笑著說:“你可以隨便說說,我可不能隨便聽聽。”
2017年初,某小區一位居民向她反映,其入住小區已多時,戶口卻一直未能報進,眼看孩子快到入學年齡了,因沒戶口而無法報名入學。梅小鶯一次次走訪有關部門,經反復協調,孩子的入學問題終于得以圓滿解決。這個小區的居民感嘆道:“梅老師做事就是負責,她當代表是我們的福份。”
2017年11月,某小區有戶居民向她反映,說老家的一位親戚來家要住些時日,親戚停車時,物業要按外來臨時停車收費,這要比本小區住戶長期停車高出不少,這戶居民覺得不合理,與管理人員發生了爭執。梅小鶯調查后,發現原來是物業因這戶居民拖欠物業費才出此下策。她告訴管理人員:“橋歸橋,路歸路,物業費與停車費是兩碼事,不能相提并論。因拖欠物業費而多收停車費有什么依據?”管理人員被她問得啞口無言,遂糾正了原來不當的做法。那戶居民感動地說:“其實停車費也沒幾個錢,只是咽不下這口氣。”隨后承諾,會將拖欠的物業費盡快交清。
雖說梅小鶯調解的大多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見證了她履職的認真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