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青
8月24日17時許,浙江樂清警方接群眾報警,稱當天下午,其女兒趙某乘網約順風車前往永嘉,不久失聯。經全力偵破,犯罪嫌疑人鐘某于次日凌晨被抓獲,其對殺害趙某的事實供認不諱。
樂清順風車事件經報道后,引發軒然大波。人們義憤填膺,聲討殘害女孩的兇手,更對順風車業務公司表示強烈的不滿。幾個月前,該公司順風車司機就曾殺害一名空姐,暴露出安全上的漏洞,其整改承諾、道歉聲明言猶在耳,類似事件卻再次發生。趙某遇害前一天,當地一名女乘客就向該公司舉報,乘車時被鐘某騷擾,卻未獲處理;趙某失蹤后好友聯系該平臺,客服推三阻四,錯過了救援的最佳時機。這不禁讓人們對該公司服務的安全性產生懷疑:順風車不順風,怎么還奪了命?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該公司發布了自查進展公告,宣布下線順風車、整改客服系統、免去相關責任人職務。因該公司“承諾多整改少”,國家交通運輸部、公安部等行政主管機關聯合約談公司,要求切實整改。
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為什么會引起輿論一片嘩然?根本原因在于,該公司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和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乘客安全,缺乏企業社會責任感。
企業的社會責任意味著企業在做好內部管理、追求利潤和效益、滿足股東資本保值增值的同時,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義務,如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客戶安全等。提倡社會責任,并非要求企業做慈善家,而是要求企業實現內部經濟效益與外部社會利益的平衡。很顯然,事件中某公司只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略乘客安全,屬于典型的社會責任缺失。
企業緣何要承擔社會責任?相對于個人,企業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力,企業的不當行為也會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應。因此,社會對企業的道德要求更高,即企業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國多部法律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均有所涉及,如勞動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公司法更是在第五條要求:“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案例中的公司,業務在全國迅速擴張,但順風車的不安全報道也呈幾何級增長。政府主管部門的強勢介入和公眾的輿論批評,完全符合人大立法時的初衷。
企業如何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一方面,企業自身要培育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履行義務。一味“向錢看”、對社會毫無責任感的企業,注定走不遠。另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門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管不可或缺。企業作為資本的集合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本能。而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監管,能更好地督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并不相悖。上述公司迫于輿論壓力自不待言,從省級到國家級主管部門強勢監督,也促進了其整改順風車舉措的落實。當然,行政主管機關的監督管理,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做到依法行政。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立法”作為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的重點任務之一。交通主管部門和各地政府為規范網約車業務,相繼出臺了許多部門規章和政府規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健康發展。但本次事件啟示我們:網約車管理亟需立法升級,適時將部門規章、政府規章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甚至法律,在明確網約車合法地位的同時,切實加強監管,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人大代表對網約車立法監管的建言獻策自然也責無旁貸。今年3月的全國人代會上,已有多名全國人大代表關注網約車,提出“合理控制網約車規模”“網約車不能僅靠人管,還要憑借人工智能”等建議。樂清順風車事件后,更科學的網約車立法、長效監管機制等,都需要人大代表給予更多的關注,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立法升級、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意味著為網約車企業戴上“緊箍咒”,也為人民群眾的出行擰緊“安全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