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翠平 陸世昌 季杰 李銳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討上海陸氏針刀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方便選擇2016年1月—2017年6月該院肩關節周圍炎患者100例進行討論,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其中對照組采用電針進行治療,觀察組采取陸氏針刀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疼痛評分情況以及肩關節Melle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8.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25,P=0.024);治療后觀察組的疼痛評分比對照組的要低,觀察組評分為(4.01±1.35)分,對照組為(5.58±1.21)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255,P=0.017)。結論 對于肩關節周圍炎的患者,采取陸氏針刀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肩關節的活動度,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針刀;電針;肩關節周圍炎
[中圖分類號] R68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0(b)-018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Shanghai Lu's needle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7, 100 patients with peri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discussion. There were 5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50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Lu's needle knif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pain score and shoulder joint melle score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0%,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88.0%, 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9.125, P=0.024). The pai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score was (4.01±1.35)poi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5.58±1.21)point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4.255, P=0.017).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inflammation around the shoulder joint, the treatment with Lu's needle knife is effective, which can help patients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the mobility of shoulder joints.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 treatment of patients.
[Key words] Needle knife; Electroacupuncture; Inflammation around the shoulder joint
肩關節周圍炎是現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情況下比較容易好發于五十歲左右的患者,女性患者的發病人數高于男性,臨床上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從事體力勞動的患者,更容易發病,據不完全統計,該病大約占針灸科患者的12%~15%左右[1]。主要的表現有活動時肩關節疼痛劇烈,功能受限等,導致患者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出現粘連或者是瘢痕。雖然目前臨床上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治療措施,幫助患者緩解癥狀,增強療效,減輕疼痛,是現在臨床上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2]。為此該次實驗方便選擇2016年1月—2017年6月肩關節周圍炎患者100例討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該院診治肩關節周圍炎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48~55歲;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49~55歲。所選擇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沒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診斷標準
該次選擇的患者都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的診斷,有肩關節活動受限,或者是肩肘膝關節疼痛等癥狀,不能正常的外展,X線片檢查為陰性,病程時間較久的患者會有骨質疏松的癥狀出現。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電針治療,患者取側臥體位,患側向上,取穴:肩三針、魚際、外關,后溪、條口透承山、陽陵泉透陰陵泉等穴,針刺穴位出現酸麻脹感即可,連接低頻脈沖,調節適當大小,以患者舒適為度,20 min/次,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叮囑患者每天自行進行肩關節功能的訓練;觀察組采取針刀進行治療,患者取側臥體位,患側向上,充分暴露肩部,手臂平放在軀體上,定點并使用醫用記號筆進行標記,常規消毒,鋪無菌巾。使用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然后使用陸氏針刀治療①喙突點:左手拇指捫及喙突,指尖頂住下緣,右手持針,刀口線與臂叢平行,到達喙突骨面,調轉刀口90°,針體傾斜45°,貼喙突切3刀,松解肱二頭肌和滑囊,把針提起2 mm,刀口與臂叢神經平行,針體傾斜60°,在喙突外上緣切3刀,松解喙肱韌帶,深度1 cm;②結節間溝:刀口線與肱二頭肌平行,針刀刺入肌腱,做縱行疏通,橫行剝離1次;③肱骨大結節外下部小圓肌止點:刀口線與上臂平行,針刀體骨面垂直切3刀;④大圓肌起點:刀口與小圓肌平行,針刀體刺入75°,達骨面做縱行疏通與橫行剝離,切開2刀;⑤岡上窩最外緣,岡上肌腱腹結合部:在肩峰內緣1.5cm處進針刀,針體傾斜15°,達岡上窩骨面,沿骨面鏟起,松解粘連。術畢,貼創可貼保護針眼。1周后在進行第2次治療,3次為1個療程,連續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療效、疼痛評分情況以及肩關節Melle評分。
1.5 判斷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肩部疼痛感消失,肩關節可以進行正常的活動,上舉>150°,外展>90°;有效:表示患者肩部疼痛感、肩關節活動功能有所緩解,外展>75°;無效:表示治療后患者的肩部疼痛感、肩關節活動功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或者是病情加重,外展<30°。有效率=(顯效+有效)/總數×100.0%[4]。VAS評分標準:采用0~10分的評分法,7~10分:表示疼痛劇烈; 4~6分:表示中度疼痛; 1~3分:表示輕度疼痛[5]。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的比較
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8.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
通過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后,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Melle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Melle評分情況明顯比對照組的要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肩關節周圍炎是現在臨床上比較多發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肌肉、關節囊等組織出現炎癥反應,引起粘連,使得關節活動功能受到限制而導致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關節軟組織出現退行性改變,主要的表現有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且該病病程持續的時間相對較久,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6]。中醫學上認為,肩關節周圍炎屬于肩痹范疇,導致患者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風寒濕邪,入侵了患者的肩部,使得氣血運行受阻,經絡痹阻,不通則痛[7]。針刀是現在臨床上中醫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是用針刀把局部筋膜、韌帶等切開,降低內部的壓力,降低組織的靜水壓,讓其可以開放患者的毛細血管,讓新的血液流入,帶走痛性介質,讓組織可以進行正常的代謝,從而有利于幫助患者消除病變組織,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8]。其次還可以幫助患者把病變的組織進行松解,改善痙攣,解除粘連和水腫,促進微循環,讓患者的肌肉組織可以進行正常地代謝,恢復肩關節的正常功能活動,且該方法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快捷,不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創傷,預后較好,患者的接受度較高[9]。該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有效率為98.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88.0%,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于紅超等人[10]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了本次實驗所得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羅維軍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采取針刀治療的有效率為96.9%,對照組為73.3%,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取陸氏針刀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肩關節的活動度,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連臣.小針刀聯合針灸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2例[J].河南中醫,2018(6):956-958.
[2] 夏征. 針刀治療凍結肩的療效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9):46-47.
[3] 周勇忠,胡冰,袁志強,等.針刀應力位經皮動態松解治療重度肩周炎[J].中國骨傷,2018,31(5):452-457.
[4] 劉蕓,胡瓊英,羅元普,等. 關節松動術結合體外沖擊波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1):101-102.
[5] 楊偉毅,韓燕鴻,劉軍,等. 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系統評價[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8,25(1):94-98.
[6] 宋天文. 小針刀輔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J]. 醫藥論壇雜志,2017,38(11):125-126.
[7] 蔡桂花,孫永香.小針刀治療肩關節周圍炎58例療效觀察[J].青海醫藥雜志,2017,47(10):57-58.
[8] 程少丹,葛程,張洋,等. 弧刃針刀結合手法治療中度肩關節周圍炎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13):1369-1371,1414.
[9] 宋天文.小針刀輔助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療效[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11):125-126.
[10] 余紅超,郭中華,董博,等.針刀整體松解術結合臥位平衡手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9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7):167-169.
(收稿日期: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