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莉蕓
摘 要:月季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園林應用廣泛。專類園是園林建設新領域,本文以南昌濱江月季專類園為研究對象,介紹了月季生長習性,園內植物景觀配置等,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月季園植物景觀提升改造對策。
關鍵詞:南昌;濱江月季園;植物景觀
1.濱江月季園概述
1.1地理區位介紹
濱江月季園,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緊鄰漁舟灣濕地公園南部。東臨贛江,西臨贛江南大道,北起贛江新天地,南至生米大橋。整個月季園全長1000多米,占地10萬平方米左右,是我市首座以月季為主題的專類公園。
1.2園區分區介紹
1.2.1功能結構分析
濱江月季園以贛江市民公園(銀杏廣場)為中心分為南、北兩大園區,北園為月季花品種展示區,南園則作為首屆南昌月季文化節活動展出區。
1.2.2道路交通分析
全園南北向與贛江南大道平行,主要道路臥龍路、嶺北四路與贛江南大道的交匯處,最南端緊接生米大橋。5米寬車行道沿江南北貫穿月季園,2米寬人行道為主要游園路線,連接月季園主要景點,一米五左右的三級小道穿插其中,增添園區景色豐富性。
2.月季園植物景觀分析
2.1植物類型和分布特征
濱江月季園植物以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為主,以月季為造景主題,運用多種景觀形式展示月季豐富的觀賞性,使得月季專類園植物層次豐富,空間富于變化。主要喬木有馬尾松、樟樹、雪松、楊梅、櫻花、桂花等,其分布特征主要用作行道樹、樹陣廣場、背景樹、孤植樹、群植等;灌木有小臘、紅葉石楠、紅花檵木、海桐等,其分布特征主要作亭廊入口對植、作前景樹、作障景、作行道樹、也常分布于緩坡上作綠籬劃分空間;草本有扶芳藤,其分布特征主要作前景樹、作障景;藤本有花葉絡石、常春油麻藤,其分布特征主要常纏繞于木質廊架上作郁閉空間;基調樹種有月季、桂花、柚樹、樟樹、櫻花等;骨干樹種有馬尾松、雪松、楊梅、榆樹等;鄉土樹種有月季、桂花、柚樹、樟樹、櫻花等;外來樹種有蒲葵、銀海棗等。
2.2基質、斑塊、廊道關系
斑塊-廊道-基質模型是景觀生態學用來解釋景觀結構的基本模式,普遍適用于各類景觀。在本月季園中,基質主要指的是草地;斑塊主要指的是根據不同的功能空間、區域性質劃分為:以月季為主優勢斑塊和其他與月季搭配而形成的植物斑塊;廊道主要指的是由5米車行道和2米主要游步道為廊道連接基質和斑塊。由綠色廊道連接每個建筑基質和不同功能斑塊形成生態月季園。
2.3植物景觀季相
濱江月季園植物景觀豐富,空間布局多樣,植物季相變化顯著,月季終年常綠,四季開花。春季,潔白的小臘花和法國梧桐、粉色的櫻花、紅色的石楠等盛開在月季園的各個角落;夏季,鮮黃的欒樹、粉紅的合歡、粉白的梔子、鮮紅的夾竹桃等在驕陽下怒放;秋季,金黃的欒樹和銀杏、鮮紅的三角楓、清香的桂花等安靜的展示自己的美麗;冬季馬尾松、雪松等,不屈的展示他們的濃綠。
2.4林冠線、林界線、水際線:
林冠線:有高低起伏的變化韻律,形成景觀的韻律美,幾種高矮不同的喬灌草,注重選用不同樹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構成變化強烈的林冠線;不同高度的植物,構成變化適中的林冠線;利用地形高差變化,布置不同的植物,獲得自然優美的靈動的立面輪廓。林界線:成塊或斷斷續續的穿插組合,前后栽種,互為背景,互相襯托,半隱半現,即加大了景深,又豐富了景觀在體量線條,色彩上的搭配形式。水際線:濱江月季園濱臨贛江,水際線由贛江與月季園交界為主。
3.月季園現狀調查問題分析
3.1園中地形缺乏變化
地形是植物生存的立地環境,起伏的地形形成園林的骨架,目的在于組織和分隔空間,增加和豐富環境層次。然而所調查的月季園中,地形平坦,形態單一,加之缺乏空間的分隔與開合變化,園內景致很容易被游人一覽無余,從而降低了游覽的興致。過于平坦的地形也不利于雨水收集與利用,不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系統,易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3.2植物多樣化景觀不突出,冬季景致凋零感明顯
月季適宜的生長溫度在 20~32℃,7、8月過高和1~4月過低的溫度都不利于月季開花。而月季園的植物配植往往注重體現春秋的美感,卻忽視了冬夏兩季的景致,因而難以達到四季有景可觀的效果。月季在花期盛開時花色豐富,但冬季落葉,夏季不開花時則顯得凋零,園內僅可觀賞作為背景的常綠樹,景色平淡。
3.3植物景觀層次較單一,生態效益不佳
園內的植物景觀大多層次單一,南昌濱江月季園的月季種植區域范圍內缺乏喬木、中間灌木層和地被植物,居于園中心地帶的月季種植區僅僅只有月季和草坪兩個層次。植物量少,林中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降低,生態效益低下,影響生態服務功能,造成生態系統不夠穩定。
3.4部分游路設置欠妥
調查中發現,月季展示區內,設置了供游人近賞月季的游路,但由于盛花期內的觀賞人流量大,草坪被嚴重踩踏,致使草坪草生長不良,出現裸露地的現象。有的區域觀賞游道設置了廊架,阻攔了游人近距離地與自然環境接觸,生硬地割斷了景觀的完整性,無法體現親和性和融入性。
4.月季園景觀設計的幾點建議
4.1微地形改造設計,創造多樣立地環境
在月季栽植范圍內,增加地形的變化,有利于形成濕地、旱地不同的景觀效果。通過開挖形成低洼地,營造花溪濕地景觀,在洼地旁種植濕生植物,開花時鮮艷美麗,雨天時還可作為雨水收集的匯水洼地,避免綠地積水,節約并利用水資源,改善植物的生長條件;堆土形成坡地,栽植月季,營造優美的花境效果。
4.2豐富植物種類,形成多樣化景觀
早春時,月季的觀賞效果不佳,可以用報春、鼠尾草、福祿考等進行配植,吸引觀賞者的注意。春季開花后可以配植一些宿根花卉來彌補花期的空隙,如萱草、飛燕草、鳶尾等。秋季則可搭配菊花和觀賞草等植物,而為了彌補冬季月季落葉,景觀效果不佳等缺陷,可用麥冬、景天類植物來平衡景觀效果。
4.3合理設置道路,組織清晰的游覽路線
在設置園路時,應根據人流密度和游覽者的行為習慣合理設計。如針對人流密集的地方,園路的尺度和分布密度則應該大一些,以保證不會出現月季園中綠地被踐踏的情況。園路在材質、類型和豎向設計上要富于變化。過長且沒有變化的園路易讓人產生疲倦和失去游覽興趣;園路要充分展示各類月季的風采。
4.4利用樹叢和景觀設施,組織富于變化的游覽空間
通過樹叢和景觀設施來營造變化多樣的游覽空間,如可在低洼處的凹地種植樹叢,降低視點,形成半開敞空間;高地建亭,登高望遠,全園景色盡收眼底;水面設橋,讓人們有機會進行親水體驗等方法,提高游人的游覽興致。
4.5突出優良的品種特點,展示各類月季的風采
對觀賞價值高的品種,應布置在園內的主要位置。針對開花繁茂的豐花月季,采用按照顏色分片栽植的方式,構成氣勢磅礴的花海式的壯麗景觀。而壯花月季花豐色艷且花型優美,適合近距離的觀賞。藤本月季枝蔓或細長柔軟,或長而堅硬,可用廊架或棚架集中展示。微型月季植株矮小,花頭眾多,可以作為地被點綴草坪。
參考文獻
[1]南昌市園林局,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南昌市生物(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規劃(文本)[M]2006.
[2]“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總報告編寫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R].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4.
[3]馬克平.全球生物多樣性策略[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4]Darwin C. The Origin of Species[M]. 6th eds. Chicargo:Thompson & Thomas,1872.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