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倉 徐桂杰 朝克布仁 白金山
摘 要:隨著中藥在人們心中地位的提升,能為人們提供補氣、降壓以及利尿等顯著療效的黃芪,其需求量也與日俱增。為了適應黃芪需求的不斷增長,提高其產量與質量的更高要求,我們需要快速發展、革新黃芪種植技術。下來我將主要根據黃芪的生物性特征以及黃芪的品種等研究分析,為黃芪種植技術的改良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黃芪;種植技術;生物特征
有著“補藥之王”之稱的傳統中藥材豆科屬類的蒙古黃芪,具有很久的藥用史。研究顯示:黃芪之所以可以抗炎鎮痛、抗血栓、抗風濕、抗衰老以及抗病毒免疫調節等作用是由于其含有多糖、黃酮、蛋白質和生物堿等有效藥用成分。以往的傳統種植中存在著種子質量退化、雜化、蟲災、鼠害等嚴重造成質量和產量較低的影響因素。為了進一步推動中藥材的持續發展,保質保量,需要我們不斷加強技術革新,大力改進黃芪的種植技術,提高黃芪產量。
一、黃芪植物和生物學特征
1.黃芪植物特征
蒙古黃芪總高50-100厘米,主根約為20-80厘米,圓柱形,粗且長,直達土壤滲入,羽狀復葉,約有13-27片葉子,長5-10厘米,葉柄大約長0.5-1.0厘米;托葉離生,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度在4-10毫米,卵形,下面為白色柔毛或幾乎無毛;小葉長圓狀卵形或小葉橢圓形,寬度3-12毫米,長度7-30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上面綠毛,接近無毛,成小尖頭或較為不明顯,基部為圓形,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2.黃芪生物學特征
蒙古黃芪喜涼、抗旱、耐寒,怕熱、怕澇,適合在含有腐殖質、滲水能力強的深厚土層內種植。野生黃芪則多生長在高山向陽或較為干燥的地方。種子為深褐色腎形,發芽時不宜處于高溫環境中,14-15℃較為合理。水分充足,在種子的發芽階段和苗期非常必要,不然會出現出苗失敗或者干旱致死。夏季開花為蝶形花冠,花冠呈淡黃色或黃色,花期多在五月至六月,果期在八月至十一月。為了減少甚至避免出現落花落果,土壤要盡可能的干旱,避免強光直照,而成年植株成長則更喜干旱和富裕的陽光下生長。
二、加強黃芪種植技術
1.選地與整地
蒙古黃芪的根系發展較為發達,其根系能否垂直向下生長與其質量和產量的高低有著重要的影響。種植黃芪我們大都選擇較為干燥、濕透性較好以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多數情況下,在光線較弱、坡度小于15°的背陰處或者半陽坡種植保證沙質土壤等都能夠滿足其扎根牢固、喜好酸性和需要充足水分以及肥料的需求。而土壤易板結、濕度較高,地勢低易澇,地下水位高,或者土質貧乏的砂礫土重度鹽堿地等。都不適合種植黃芪。
在深冬到來之前我們需要翻土40厘米以上,改變原有土層結構,加快土壤熟化,深化土層,為根部延伸提供有利幫助。翻土工作之后,我們需要在土地周圍建立排水溝渠,以便減少積水爛根等情況的發生。條件允許下,我們甚至可以使用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以防霉菌的入侵。
2.施肥
在耕地時選擇土層較深厚、滲透性能好的石灰性土壤或者沙質土壤,對其進行深翻,給予足夠水分,干燥后,可按照每公頃土壤施肥量在3.5萬至8萬kg、磷二銨160kg。或者過磷酸鈣385至460kg、尿素160kg。或者是碳酸氫銨230至600kg以及3911顆粒劑30kg。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放入800kg豆餅,翻動30至60cm,把肥料完全融入土壤中后我們需要細致整地,做畦播種。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壟距我們大多控制在16至21cm,畦寬為1.5m左右。如果肥料不夠我們就在打壟的時候加入,如果肥料飽和我們就在秋天翻土時加入。這些措施,對于保證產量提高質量都非常重要。
3.種子處理和播種
為了保證黃芪的較高產量,種植黃芪我們最好選擇蒙古黃芪。黃芪種子吸水性能較低,且外表堅硬,在普通濕度和溫度下約有80%左右的種子不能正常發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大多選擇在播種前期就開始使用開水催芽,把種子放入開水中,攪拌一分鐘左右然后放入控制水溫在40℃的冷水中,兩小時后取出來,然后用濕布覆蓋,保持12小時,當我們看到種子出現膨脹或外皮裂開,那么我們就可以進行播種了。實驗表明,對黃芪種子使用段琦梅進行磨砂處理,按5:1的比例將細砂與種子攪拌,等到種子外表沒有光澤,就能夠提高其對水分的吸收能力,使其發芽率可達70%以上。
蒙古黃芪的播種,多有穴播、撒播或者是條播等方法,主要還是以穴播和條播為主,而農業生產中!普遍采用的是直播。直播具有田間管理簡單,節約工具等顯著特點,同時還能保質保量。而育苗移栽則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時間,在移栽的時候還極易傷害根部,致使出現雞爪芪,影響黃芪種植質量。一般使用的播種方式為:行距一般保持在30到50cm,也可以根據實際土壤的情況,適當加寬或者減窄。我們會發現,有時空氣中的濕度不夠,黃芪的出苗質量很不穩定,所以我們如果要減少造成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可以在行間,取土覆蓋在壟上,從而進行抗旱。一般我們要求土厚大約滿足在10cm左右,6到7天以后就可以除去,在此之后,大約再經過2-3天就可以出苗了。或者我們還可以覆蓋地膜的手段,在蓋膜完成后,7天左右就能夠出苗,15天出齊。17-20天就可以除去地膜,一公頃約需要38kg。
三、結語
綜上所述,黃芪作為醫藥領悟知名的中草藥,其種植技術的研究非常重要。通過研究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當前我國黃芪種植中依舊問題重重。所以,為了進一步擴大產量,提高質量,我們需要從選種,種植,施肥等多環節把控,運用科學合理的種植方法改進生產,為黃芪的發展以及中草藥的快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為人民的健康發展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趙中振,陳虎彪.內蒙古武川縣大青山地區蒙古黃芪野生品與栽培品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12:1577-1581.
[2]高明印.遼西北地區林下黃芪種植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15(12):36-37.
[3]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開發研究所主編.中國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4]任傳軍,彭繼鋒.黃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化農業,2010年01期.
課題名稱
蒙古黃芪種植適應性研究 課題批準號:YB2016-25
(作者單位:錫林郭勒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