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涵 辛尚璞
摘 要:綜合材料繪畫是當代世界畫壇的主流趨勢與藝術形態之一,其具有材料的廣泛性、題材多樣性、表達方式多元化等優勢,如何使綜合材料繪畫這種藝術形式發揮更大的藝術效應是藝術家應不斷思考的問題。而民族音樂劇也是中國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的藝術碩果之一,當人們都在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時,如何使傳承至今的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接軌迸發出新的火花,是當今重要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舞臺美術;民族符號
中國民族音樂劇的審美是一個多因素的復雜藝術問題,涉及音樂、舞蹈、語言、情節以及舞臺背景等多個學科。中國民族音樂劇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審美受眾群體,如今這一群體悄然增多,并且日趨國際化。為了讓傳統藝術不僅在中國得以弘揚,更應該找到一種適合的媒介,將民族的藝術推向世界,這種媒介將有助于中國民族音樂劇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發揚自己的風格,并讓這種跨國界藝術得到更好的推廣。單就舞臺背景或舞臺美術來說,可以以多個藝術形式進行呈現,而綜合材料繪畫藝術恰好滿足這種所需媒介的所有要求。
一、綜合材料繪畫
1.綜合材料繪畫的概念
綜合材料繪畫原稱 Mixed media,有綜合材料或混合媒材之意。其不拘泥于繪畫材料,創作者可以在藝術發生的過程中能夠任意發揮繪畫者情感的表達,既可以是傳統二維畫面模式,也可以以音頻或視頻等方式傳遞藝術理念,因此其開放的表達形式是綜合材料繪畫能在當今世界畫壇占有重要席位的因素之一。
2.綜合材料繪畫的表現形式及在舞臺美術中的應用
媒介肌理法是戲劇舞臺美術中的一種應用媒介肌理法,可以通過材料以及技術手段的變化在畫面產生特殊痕跡的肌理效果,營造出歷史厚重的視覺效果。不但能豐富畫面獨特的視覺語言魅力,該手法運用到舞臺美術中還可以產生民族的、質樸的、厚重的視聽感受。
實物拼貼法則是以各種自然物為材料,經過構思、選材、造型、剪貼而成的綜合材料手法。這種創作手法在舞臺美術設計中運用的較為普遍,收集了黏土、丙烯、舊報紙、麻布、瓦塊、磚頭和乳液等材料,用壘砌、涂抹的方式將粘土、磚頭、瓦塊固定木質框架結構上,在此基礎上然后用拼貼的方法將舊報紙、麻布粘貼在墻面上。此外還借助裂紋肌理材料,并在肌理材料中融合色彩、圖案等元素,這種舞臺背景對整個劇情起到了一種隱喻的作用,使觀眾能夠參與其中并全身心地融入到劇情。
3.綜合材料繪畫的表現維度的多樣化
綜合材料繪畫雖然常見的表現形式仍然是二維的架上繪畫,其形式卻不僅僅于二維,可以是三維空間的室內一角,也可以是將空間、時間等元素糅雜于一起,共同傳遞藝術信息與理念。
二、具有符號性的民族音樂舞臺劇
1.民族符號
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多個民族通過融合遷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優秀的文化經過歷時的洗禮濃縮成多樣化的民族符號,在政治、文化、環境、歷史、人文等因素影響下,這些民族符號代表獨特的視覺效果、審美方式,同時也蘊含著每個民族的不同的文化歷史內涵,是我國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在民族審美經驗下形成的符號,形成了各種文化面貌,但是這種面貌是在歷史長河內的變化,這種變化更多的是勞動人民審美選擇的結果。民族符號的這種特色審美可以拓展當今大眾對歷史審美的認知,了解歷史變遷的文化經歷,對于提高民眾的審美和拓寬市民文化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在遼寧地區是滿族的發源地,關于滿族的文化及藝術形式多種多樣,以滿族剪紙為例,其中蘊含的文化符號就有云紋、盤腸紋、壽字紋等,其用途廣泛,表現形式多樣,這種符號通常用于服飾、擺件的設計上,如果把這些符號運用到舞臺美術中將能產生更具魅力的藝術效果。
2.民族音樂舞臺劇
民族音樂舞臺劇經過漫長的發展,在20世紀呈現出兩種發展態勢:一種是學習及借鑒西方音樂劇藝術的特點,并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創作方向;另一種堅持是民族音樂劇的本土創作方向,突出民族文化、民族音樂的特點。民族音樂舞臺劇具有綜合性的藝術特點,對舞臺美術創作的要求也體現在民族化、符號化、傳統表達化、質樸化等特點。
三、以民族符號為元素的舞臺美術創作
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舞臺音樂劇是濃縮的民族文化精華,因此通過提取其中的民族元素符號,結合創作文化主題演繹為的舞臺美術的形式進行展現,展現的形式多種多樣,以綜合繪畫形式為表達手段,以民族文化符號為基本元素創作。而現代舞臺美術,受科技發展之慧,通常用聲、光等酷炫效果來打造舞臺,而民族音樂舞臺劇恰恰是相反的,它的藝術通常帶有歷史厚重感和民族文化底蘊,因此綜合材料繪畫可以通過材料的層層疊加來表達重重的文化內涵。其次,綜合材料繪畫的舞臺背景形式更適用于不同主題的舞臺背景的打造,形式更加靈活;第三,節能環保,循環利用。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舞臺劇是及音樂、舞蹈、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通過特定的民族符號及綜合材料繪畫的表達手法可以烘托舞臺氣氛及體現少數民族藝術質樸化的獨特美感,也是此項藝術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蔣永青.中國當代藝術的邏輯起點—— — 新時期以來“語言寫實主義”的實踐輪廓[J].文藝研究,2011(3):22-32.
[2]劉洋.有意味的材料—— — 綜合材料與當代繪畫語言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3(10):145-147.
[3] 羅彬彬. 當代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消亡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7).
[4] 黃旭. 民族符號傳播與文化轉型[D]. 南京:南京大學,2014.
[5] 錢思舒. 民族元素在中國原創音樂劇中的融合與運用:以音樂劇《五姑娘》為例[J].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4):70 -73.
項目編號:201810167334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